3162 期 / 第7版:教育帮扶
四川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部劝返!”

今年62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从黑龙江省返回布拖县,重新回到课堂,标志着凉山州7个挂牌县建档立卡贫困失辍学学生全部劝返。

取得这样的“战果”实属不易。四川既有发展程度较高的成都平原教育,又有相对滞后的贫困山区教育、农村教育,更有典型西部特征的川西高原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教育。庞大的体量、多样的生态,给四川教育现代化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四川紧紧围绕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新要求,加快完善符合四川省情、具有四川特色的教育督导制度机制,坚持督政为首、督学为本、评测为据,为构筑四川教育“鼎兴之路”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以“落实”推动教育督导

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

201912月,宜宾市某县政府收到市教育督导办的一张“问题清单”,要求补齐部分学校办学欠缺的设施设备,特别要求“限期一周内将欠拨的549万元教育经费拨付到位”。

一周后,欠拨经费到账。一年后,市教育督导办派出督导检查组,对该县整改情况进行复查,部分学校办学所需设施设备全部补齐。

教育督导为何有如此“魄力”?

近年来,四川持续推动教育督导,将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开展对市(州)政府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把督导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等的重要依据。

2020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四川将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明确了要构建省、市、县分级教育督导机制,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以“应变”服务四川教育发展

2020年秋季学期,对于新整合学校——德阳七中东湖校区来说,是一个繁忙而特殊的时期。

德阳市旌阳区为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办学,将相关片区的农村初中进行整合,合并成为“德阳七中东湖校区”。但整合后的学校面临师生人数大幅变化,领导班子重新构建、办事风格不一、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差异以及教师工作习惯不同等诸多难题。

德阳七中东湖校区责任督学是一名在多所学校主持工作的优秀校长,针对德阳七中东湖校区的现状和问题,他展开了细致地调研,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学校各项工作基本理顺,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督学是规范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教育督导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联系校园与外部环境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强督学队伍建设,提升督学队伍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督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进一步提升督学专业化水平,《四川省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督导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督学队伍结构,扩大专职督学比例,各地督学按与学校数1:5的比例配备,部分学生数量较多的学校按1:1的比例配备,并定期开展督学分级分类专业化培训。

以科学评估监测驱动发展“主引擎”

如今的成都,人口以每年50万的速度剧增,学前教育体量也在急速增长。如何保证每一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成为社会关切的问题。

成都市从评估监测中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最大的不足是主观评价较多、客观评价较少,部分指标评不了、评不准,评价结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可信性、权威性和指导性。

针对这些问题,成都提出了监测督导工作的三个转变:模糊向数据转变、定性向定量转变、经验向实证转变,并率先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强调基础性、发展性、整合性等基本原则。

每年,成都市对全市5岁在园幼儿分别从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查,并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监测结果及建议,积极推动监测结果的转化运用。

坚持以评估促改进、以监测促发展,近年来,四川积极探索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实现了监测、督导常态化。

《四川省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四川将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评估监测制度,完善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开发监测工具和共享监测平台,为改进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