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0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胃部不适要警惕小心胃癌悄悄来袭

李睿

“人食五谷,自生百病”。胃,是容纳“人间烟火”最重要的容器,每一个热爱生活、追逐美食的人都可能遇到过胃部不适。但幸运的是绝大部分人的胃部不适,只是胃炎等对身体和生活习性的“小警醒”,可如果不引起重视,就有可能由胃炎发展为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谈之色变的胃癌。“要想打败它,必先了解它。”本栏目将连续3期为读者朋友们科普胃癌的相关知识。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在国内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饮食习惯、环境、生活作息等因素的改变及慢性感染的增加,胃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并且年轻化的趋势。

癌症的发展如水滴石穿,一般会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长达十数年至数十年。从一开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当伴随中重度的肠化生、异型增生时称之为癌前病变,最终发生胃癌。但一旦发展为早期胃癌,癌细胞就会进入快速生长期,从早期胃癌到进展期胃癌只需12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生存和死亡的界限。进展期胃癌的患者即使接受了正规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30%;而大部分早期胃癌通过简单的内镜下手术即可获得根治,5年生存率超过90%。因此,恶性肿瘤虽然可怕,但提前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能将这生命的阴影拒之门外。

胃癌的高危群体

1.胃癌高发地区40岁以上的人群;

2.既往曾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癌前病变者;

3.家族里血缘亲属患有过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

4.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5.不良生活习惯者(如嗜食腌熏食物、饮酒、吸烟、不规律饮食、过度肥胖等)。

胃癌的产生因素

胃癌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多种慢性感染、基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感染。最常见的幽门螺杆菌,它是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论是在全球还是我国都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这是因为我国的饮食习惯助长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呼气实验”、胃镜、血液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测,并且目前有成熟的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但是根治的同时有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的风险,目前在学界尚有一定争议。此外,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饮食。我国的菜谱里往往少不了腌制、熏制的食品,腌熏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胃内消化液及菌类的作用下,能合成具有强致癌性的亚硝胺类化合物。肉干、饼干、蜜饯、隔夜或者长期放置的剩饭剩菜等,往往也含有大量亚硝酸盐,不宜过多食用。此外,精细饮食、过量饮食、不规律饮食、烫食、维生素C摄入过少等也是胃癌的诱因之一。

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如过量饮酒、吸烟等,会刺激胃粘膜病变,产生糜烂、溃疡、息肉、腺体萎缩、异型增生等,从而增加胃癌变风险。

职业暴露。暴露于矿尘、水泥等的职业工种有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

身体状况。接受过胃大部切除或者胃溃疡切除的人群,曾患胃多发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人群有相对高的胃癌发病率。

(作者系四川省肿瘤医院腹部放疗一病区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