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聚焦乡村生态资源,积极推广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稻鸭共生”产业发展新模式,以田养鸭、以鸭护稻,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稻”路,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嘎嘎嘎……”近日,在特兴街道罗沙村高标准农田内,此起彼伏的鸭叫声连绵不断。放眼望去,一只只憨态可掬的鸭子在稻田内四处觅食,成为这里的“鸭管家”。
“罗沙贡米是特兴的标志产品,头茬稻亩产量一般在200~300公斤,再生稻亩产量在75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10元的市场价,只靠卖米每亩地都有950元的收入。”特兴街道安民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技术负责人胡勇介绍,“而且今年我们采取稻鸭共生的模式,在头茬稻收割后往每亩稻田内投放15只麻鸭用作稻田管理,除草效果非常好,田里的杂草、田螺等都被鸭子清理得非常干净。”
利用稻鸭共养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特兴街道还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探索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乡贤+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从事特色种植养殖或在村集体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今年在稻田内共放养了3000只麻鸭,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让罗沙村、安民村的几名脱贫户在基地内务工,既让脱贫户获得了收益,也为基地解决了日常管理问题。”胡勇说,“从目前的试点效果来看,这个模式还是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等鸭子全部出栏后,村民还能再有一笔分红。”
“稻鸭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将鸭子养殖和水稻种植相结合,形成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既养出了‘生态鸭’,还种出了‘生态米’,实现‘一田两用、一地三收’,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徐超介绍,“龙马潭区利用稻田头茬水稻收割后、再生稻成熟到次年整田之前的农闲时间开展蓄水冬养,既丰富和拓展了综合种养模式,也优化了农村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冬季也是鸭子的销售旺季,农户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
2024年,龙马潭区特兴街道“稻鸭共生”养殖基地稻谷收成8万公斤、产值40余万元,预计出栏稻田鸭2500余只、收益约15万元。(代华风 杨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