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5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李树枝成了“金树枝” 双凤村“土专家”变废为宝带农增收

“你看这个秀珍菇长得多好,就是在脆红李树枝做的菌包上长出来的。”近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双凤村六社社长明公里创办的菌菇场,明公里一边带领笔者查看秀珍菇长势,一边介绍用脆红李树枝做菌包的好处。

据了解,用脆红李树枝做菌包,不仅为明公里节约了秀珍菇生产成本,废弃菌包发酵处理后又成了有机肥,为村里脆红李种植户省下一大笔化肥钱。

树枝变菌包 环保又增收

双凤村是纳溪区最大的脆红李种植基地,目前全村脆红李种植面积达1800亩,是该村富民产业之一。前些年,种植户定期修剪完树枝后,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将其堆放在地头,既不美观又影响环境,如何将其变废为宝,这个问题引起了明公里的思考。

2018年,明公里在纳溪区菌菇专家的指导下,首次尝试将脆红李树枝做粉碎处理,按占比60%的比例制作了5万个食用菌菌包。令他欣喜的是,当年5万个菌包就长出了5万余公斤蘑菇,蘑菇收益达30余万元。

“菌包里面粉碎的脆红李树枝占比达60%以上,还需要加入石灰、石膏等培养料,再对粉碎的脆红李树枝进行高温消毒和堆沤发酵处理,最后再配以玉米粉、麦麸、菌种等培养料,就算制作完成了。”明公里告诉笔者,由于制作成本低,树枝菌包生产成本要比常规菌包便宜1元左右,他一年能制作5万个菌包,仅成本就能节约5余万元。

更重要的是,自从他利用脆红李树枝做菌包的主要原料后,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好了,空气也更加清新了,每年春秋时节,前来游玩赏花和体验采摘李子的游客也跟着多了起来,脆红李基地悄然变成了合面镇的“网红打卡地”。

菌包变肥料 节能又增效

在菌菇场里,笔者还看到一个专门用于堆沤废弃菌包的大棚,里面的废弃菌包已有小山般高,正在塑料膜的覆盖下发酵。一旁的温度表上显示,堆肥内部的温度达到了50℃。“可别小看这些废弃菌包,经过高温发酵后,他们就成了有机肥,我将这些有机肥无偿提供给村里的种植户,因为它们有助于疏松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值,这样种出来的脆红李也更加清脆香甜。”明公里高兴地说。

之所以将菌包制作成有机肥,是因为菌包虽然解决了脆红李树枝乱堆乱放的问题,但废弃菌包不进行处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明公里又在专家的指导下,着手对废弃菌包进行深度处理。

“很多人以为长完蘑菇的菌包就是天然的有机肥,其实是需要将其处理成废菌渣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堆沤发酵,才能变成有机肥。”明公里解释道,首先要将废弃菌包外面包裹的塑料膜撕掉,再把大块的废弃菌包用破碎机粉碎成小块状,粉碎后的废菌渣堆放在大棚里,堆料时再往废菌渣里喷洒一些水,这一过程废菌渣的温度一定要维持在75℃~80℃,再加入50%的食用菌废料和50%的酶渣堆,将其混合均匀后,最后加上菌种进行发酵。等废菌渣温度下降到65℃时,还要再进行1次翻堆,每隔2天翻抛1次,待其温度下降到40℃以下时,就可完全腐熟。

这两年,明公里把自己制作的有机肥无偿提供给村里的种植户用于种植脆红李,一年下来,5万个菌包可发酵有机肥25吨,按市场价800元/吨计算,已为种植户节约购肥支出达2万元。(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