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2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

今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邱昌建就大家关注的几个心理健康热点问题作出了解答,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患精神疾病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

邱昌建说,首先,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我们从各类报道中有“青少年患精神疾病越来越多”的感觉,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该问题越来越重视;另一个方面,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很多政策,加强了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评估,我们从以前的被动接诊到现在的主动关注,其实是一种进步,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健康也开展了三级预防,即增强了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早发现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及时干预,最后才是积极诊断和治疗。

至于引起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由孩子们学习压力而引发的,但近期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大大缓解了因学习压力大引发的抑郁、焦虑。第二,家长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心理支持,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陪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有一部分就是过于溺爱,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和规则意识,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通常会遇到社交困扰,也难以正确面对挫折。

◎公众对精神疾病认知率较低,缺乏主动就医意识,出现何种情况时就应该主动找专科医生就诊?

大家需要明确的是,精神疾病不仅仅是抑郁症和焦虑症。一般出现精神疾病先兆表现时,就应该去找专科医生就诊。精神疾病常见的表现有:心情低落超过两周,且通过运动、朋友开导、旅游等排解方式后没有缓解的迹象;长期感到焦虑、紧张和心慌,这可能还会表现为遇事惊慌、爱朝着坏处想;发作性出现心慌、恐惧和害怕;在工作、休息、坐公交车等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可能会有窒息感、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喘不过气、头痛、头晕、出汗、全身发抖等症状;反复做相同的事情,如反复回忆、反复洗手;经常感觉自己不舒服,比如头疼、胃疼、皮肤烧灼等,但又查不出原因;持续四天以上兴奋话多、精力旺盛,或者是兴奋和情绪低落交替出现等。此外,如果出现持续失眠、老感觉有人议论自己、感觉有人想害自己等情况,也应该及时去精神专科就诊。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候自己识别自己的异常可能不是很准确,所以家人和朋友的观察也很重要,如果你发现你的家人和朋友出现以上情况,有必要提醒他及时就医。

◎家人或朋友有抑郁症或焦虑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邱昌建介绍,首先,要接受这个现实,正视疾病并去了解疾病,这是帮助患者的前提。

当了解疾病之后,你才会做到允许患者痛苦、哭泣、赖床、失眠、发脾气等,而不应该去强行帮助他,更不要轻易说“你就是想不开,想开了就好了”等话语,因为这可能会增加患者的自责感。

给予正确陪伴。除非患者有明确的自伤风险,否则正确地陪伴应该是有距离的,让其知道自身需要的时候,你都在身边就行了,而不是时时刻刻地监视患者。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效的沟通。沟通应该以鼓励和倾听为主,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想法,并在患者倾诉时,我们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监督并鼓励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抑郁症和焦虑症能治愈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可以治疗的,几乎所有的患者在经过正确的治疗后病情都能大大改善,也就是达到临床缓解。但医生不会轻易作出患者已经痊愈的判断,因为精神疾病有复发的可能性,特别是抑郁症。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很可能会长期处于在“变好”和“治愈”之间的状态。那么患者就要学会在疾病的陪伴下生活,在复发的时候,要意识到这跟普通的感冒、发烧一样,是可以治好的。同时,患者在生活中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坚持运动,从而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本报记者 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