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1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李仁海: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这两年,老学堂村完全变了样: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越过越好了……”近日,在达州市大竹县高明镇老学堂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仁海喜滋滋地向慕名前来的客人介绍。

昔日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穷山村,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变化从何而来?“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的领路人!”“海书记带着我们干,大家都觉得日子有奔头。”村民们由衷地夸赞他们的“海书记”李仁海。20185月,42岁的李仁海经组织安排走马上任,两年多来,他成功实现了从大竹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到村发展“带头人”的角色转换。

从小事做起

排忧解难当好“排头兵”

老学堂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位于周家镇与高明镇之间,有贫困人口122498人。在各级帮扶力量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实现整村退出,2017年贫困户全部脱贫。但遗留问题较多、发展缺乏后劲等难题依旧存在,巩固脱贫成果“压力山大”。

怎样才能保证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李仁海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通过遍访贫困户、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等行动,不断查问题、补短板、防返贫、固成果。

“海书记真能干,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家的厨房门就是他找人帮忙安装的。”为防范化解返贫风险,李仁海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配合村“两委”干部,对村民遇到的各类问题、难点,能自己解决的就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向上汇报争取支持。令李仁海倍感欣慰的是,自己的驻村工作得到了“娘家”——大竹县生态环境局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为脱贫群众王真义解决了厨房无门问题;通过积极与爱心人士联系,为贫困群众李天武的孙子解决了从高中至大学读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下拨帮扶经费10万元,为村里健身大道安装路灯50余盏。

“海书记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据村委会副主任王明介绍,为村民代购生活用品,帮助村民联系农资;协助村医和镇卫生院按时为村民进行免费体检;主动为在校学生办理“三免一补”等相关证明和手续;积极与天宝集团和361°招工办取得联系,解决村民就业困难;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规划新增硬化道路等。不管是大事小事,只要有利于群众,李仁海向来都是最积极的。

“党的政策好哇!海书记负责得很,我们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每个月还有医生到村上来免费给我们体检。”说到现在的日子,易地搬迁户刘楚明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

发展种养业

助农增收念好“致富经”

2014年以前,老学堂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千元。李仁海十分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决心用实际行动彻底改变全村的落后面貌。

李仁海与村“两委”干部把产业扶贫作为最长效的发展机制,按照“一村一品、因户施策、因人施治”的发展理念,立足村情实际,以党支部为核心,以专合社为依托,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同时,通过举办院坝会、农民夜校等形式,请来农技专家,为村民们培训水稻制种、蔬菜水果规模化种植等实用技术。

凭着一颗火热的心、一份为民的情,李仁海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用辛勤奉献让这个贫困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迄今,全村脱贫户家家发展有特色种养业。其中,水稻制种500亩、豇豆25亩、南瓜40亩、白玉米80亩、蜜柚824亩、花椒234亩,以及生猪500余头、肉牛60头、肉鸭1000余只。

2020年,我家栽了30亩制种水稻,亩产有150公斤,还喂养了40头肉牛,一年下来,净赚了10万块钱。”因母亲和妻子双双患病,三组脱贫群众李祚凯差点被家庭的重担压垮。在李仁海和村“两委”干部的倾情帮扶下,现在李祚凯一家的年收入节节攀升。

“我家栽有4亩蜜柚,按卖价4/公斤计算,收入1万块钱不成问题!”正在摘柚的五组脱贫群众李柏恒说,海书记还通过电商平台对接大客商统一收购,销路一点不愁。

自驻村以来,李仁海多次被各级单位表彰为“优秀”。面对荣誉和百姓称赞,他总是说:“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是我应尽的责任,我要再接再厉,用实干笃定前行!”(王晓林 周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