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4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重大突破!我国科研人员构建首个黍稷高质量泛基因组

近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习现民研究团队,构建了黍稷首个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系统解析了黍稷品种资源的群体结构、起源演化历史与基因组驯化特征。

该项研究为证实黍稷是中国单起源的作物,并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传入中亚和欧洲,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证据。12月1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

习现民研究员表示,黍稷也称糜子、黍子、大黄米,是我国最早驯化的主要作物之一,在一万年前的河北磁山,我国的先民已经驯化并大量种植和储藏黍稷。目前,黍稷主要种植于亚洲和欧洲的半干旱地区。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的需求,黍稷因其生长周期短、需水量少、适应盐碱胁迫环境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仍缺乏对黍稷品种资源群体遗传结构、基因组变异等系统性基础研究,因而制约了黍稷育种和产业的发展。

习现民研究团队历经10年,在对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头组装了32份高质量基因组,系统解析了黍稷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基因组变异,构建了首个黍稷泛基因组和迄今最为全面的高质量基因组变异图谱,明确了黍稷是中国单一起源的作物并阐明其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传入中亚和欧洲。

该研究形成了包含903套数据的大规模表型数据库,发掘出139个与黍稷表型显著关联的重要性状相关位点和524个黍稷驯化育种的选择信号,批量发掘了控制重要性状的控制位点和基因,形成一个黍稷分子育种平台。

该研究为黍稷等禾谷类杂粮作物的基础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也为作物种质资源挖掘和利用提供了参考。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谷子高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黄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