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大会开幕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履职实际,精心准备议案和建议。今年全国两会,科技创新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他们建言献策,探讨如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
坐落于四川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自2020年建成后,多次刷新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在人类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重大挑战的前提下,急需发展前沿颠覆性技术。其中,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目前,中国环流三号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核心任务是实现“聚变点火”,还不是直接发电,预计核聚变应用将在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发电。结合多年核聚变研究的经历,未来可从以下多方面发力:
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要准确把握行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战略重点,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协同创新,尤其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要不断探索优化创新范式,打造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要加强前沿先进技术的交叉融合,突破学科边界;要强化人才队伍培育,注重复合型人才、战略科学家等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主委罗卫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创新动能强劲的一大“秘诀”。作为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浙江各类科技企业和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土壤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府统筹资源、高校突破关键技术、企业主导产业转化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此外,科技金融是企业发展的血脉,让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才能助推企业从“幼苗”向“参天大树”生长。未来,在浙江这片科创沃土之上,有望涌现更多的“小龙”。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
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代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我国已在超导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初步构建起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但还需进一步聚焦量子芯片等核心环节,推动量子比特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为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筑牢根基。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加速技术转化的关键路径,应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机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人才是创新之本。目前我国量子计算领域专业人才储备量仅约千人规模,而根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测算,相关岗位缺口已达数万量级。为此,建议我国系统布局多层次量子计算人才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
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是科技工作者肩负的时代使命。三十余载深耕海洋资源勘探领域,我与团队成功研制“海牛Ⅰ号”“海牛Ⅱ号”深海钻探系统,“海牛Ⅱ号”创造了231米深海钻探深度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全球领跑。
锻造更多“国之重器”,我有几点认识:要把国家所需作为科研所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强化基础研究战略支撑,加大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健全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