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4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科普服务
识百草 辨药材 制中药 当“小中医”
——探访成都中药文化科普基地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你知道如何辨别中药材真伪吗?你知道中药材是怎么炮制的吗?今天,四川科技报探班员走进成都中药文化科普基地,带你来一场中医药文化之旅。

参观团队体验饮片炮制

亮点1:

同时陈列真伪、优劣中药材标本

成都中药文化科普基地由真伪标本馆、中药饮片标本馆、质量检测中心、中药饮片全产业链溯源中心、中药产品展示馆、智能中药房、中药传统炮制(川派)特色技术展示馆及药用植物园8个场馆组成。

其中,最具特色的非中药材真伪标本馆莫属。据介绍,中药材真伪标本馆建筑面积达300余平方米,已收集1500余种中药材、3000余瓶常见真伪品标本,涵盖中国大部地区各种常用中药材。该馆分类陈列根及根皮类、茎木类、皮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叶类、全草类、提取物类和菌类等植物中药材。

还未踏入中药材真伪标本馆,探班员就闻到了阵阵药香。山药、枸杞子、车前草、紫苏……这里的中药材标本应有尽有。探班员看到各式各样的中药材标本被放置在玻璃罐里,每个玻璃罐上都贴上了标签,注明此类中药材的中文名、俗名、产地、药用部位等基础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玻璃罐都分别贴上了红、绿两色标签,“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探班员情不自禁地问道。“中药材真伪标本馆的特色就在于真伪、优劣同时陈列,参观者可直观对比二者之间的区别,用这样的陈列方式不仅满足了参观者学习、鉴定的需要,还能传播中医药文化。”成都中药文化科普基地特聘专家朱文俊在一旁解释道。原来,中药材真伪标本馆所陈列的中药材瓶身标记的颜色,绿色代表正品,红色代表伪品。参观者可通过扫描瓶身上的二维码,进一步了解中药材的植物形态及鉴别要点。

“中药材的拉丁学名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是区别不同品种的重要依据。”朱文俊告诉探班员,同一种中药材在不同的生产地培育,都会造成药用性质不同。中药材引种极其讲究,选择品种的首要依据是看该中药材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比如贝母类药材在四川和浙江均有,但药用属性区别很大。川贝母主产于四川、甘肃、云南、青海,而浙贝母主产于浙江和安徽。川贝母有效成分生物碱的含量低于浙贝母,而皂苷类成分含量较高,两种贝母成分构成比例上也存在差异。”

基于互联网的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中心

亮点2:

体验中药制作全过程

跟随朱文俊的步伐,探班员来到药用植物园。有形态各异的三春柳,也有爬地长的淫羊藿、仙鹤草、蓝布正,还有叶子会拉丝的杜仲……放眼望去,园子里是无尽的绿色。

不远处,杜仲的叶片吸引了探班员的注意。探班员摘下一片杜仲叶片发现被拉扯开的树叶有许多白色细丝。“杜仲之所以能拉丝,是因为它的树皮和树叶含有橡胶。同时它会开花,也会结果,且杜仲的雄花药用价值非常高,含有的营养物质可以和很多珍贵的药材媲美。”朱文俊介绍,该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收种药用植物150余种。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直观了解中草药的生长习性,还能了解中草药的形态及药用部位。

中药材采摘后又该如何炮制?探班员在中药传统炮制(川派)特色技术展示馆了解到独具特色的川派炮制用具,有能让白芍薄片飞上天的精美铡刀,有能让枳壳蜕变成型的古法压板,有能让何首乌减毒增效的木制甑子,还有能让熟地黄搓滚成丸的手工案板……这些颇具古董气息的用具,为中医药发展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里,参观者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一把制药“小学徒”,自己动手炮制中药饮片。

随后探班员来到中药饮片全产业链溯源中心,这里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远程监控中药材种植基地情况。“传感装置收集了基地光、温、水等气候信息。”朱文俊介绍,中药饮片全产业链溯源中心监控着中药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检验检测、炮制生产等。

“这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单体智能中心药房,可容纳500余台现代化煎药设备,拥有20条膏方生产线,每天最多实现8000张处方。”朱文俊告诉探班员,在单体智能中心药房,参观者可实地观看接方、调剂、复核、润药、煎煮等流程,身临其境体验药品制作全过程。

通过此次探访,探班员全方位了解到中药材从生长到炮制再到成药出品的全过程,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然为我国人民所信任,为世界各国医学家所重视。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块灿烂的瑰宝。(杨静耕)

(图片由成都中药文化科普基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