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3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东兴区:三产融合布局中药材产业

2018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初步探明,内江市东兴区现有中药资源430余种。2019年底,全区中药材种植涉及铁皮石斛、枳壳、天门冬、黄精等13个品种,面积达7.8万余亩,总产值3亿元。近年来,东兴区立足本地林地资源充裕、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有利条件,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优化产业结构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近日,笔者走进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方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枳壳种植基地,七星村村民曾中全和30余名工人正手提药桶,穿梭林间着给枳壳树干涂白。据介绍,曾中全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方文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便将自家承包的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用于种植枳壳,自己也在合作社务工。除土地流转租金和劳务费,曾中全年末还可享受入股效益分红,年均收入可达2万元,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020年,合作社3800余亩枳壳种植核心区获得丰收,收获枳壳37.5万公斤,经过加工烘干后达10万余公斤,总产值达180万元,今年预计可年收获枳壳100万~150万公斤。通过“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该合作社邀请村民入股,并常年聘用附近村民从事除草、打药、施肥、采摘等劳务工作,让大家实现了家门口即可务工挣钱。

据了解,该合作社以七星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社,拟打造为万亩中药材(枳壳)基地。按照规划,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和种植品种,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该合作社已在枳壳林间散养了300余只鸡、鸭,养殖有150余亩龙虾和30余亩鱼,拓展了农业产业链。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现在看看漫山遍野的枳壳多喜人。”看着生机盎然的枳壳林,该合作社经理王化军踌躇满志,“我们的规模越来越大,以后还要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用‘专人管护+空地出租’的模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当前,以枳壳种植为引领的中药材产业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一幅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强化配套设施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为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链,该合作社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以“生态+生产+生活=绿色发展”为理念,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发展配套绿色生态康养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规划逐步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绿色生态康养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王化军介绍说,近年来,合作社强化生产设施配建,建设烘干厂房,对枳壳进行粗加工,并不断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工链设施、旅游配套设施等,成功让研发的枳壳花茶、枳壳蜜、枳壳酒等保健品通过“公司收购+网上销售”模式,依托4个建档立卡村服务网点陆续上市销售。

方文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化种植只是当地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缩影。20204月,四川省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内江市也随之提出以内江天冬为龙头带动内江枳壳、佛手等中药材产业发展。近年来,作为全国中医药先进县(区)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东兴区抓住国家复兴中医药的契机,全速发力中医药产业。

结合东兴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区委书记、区长康厚林表示,东兴区将把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同市场接轨,全面提升东兴区中药产业的层次,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为此,东兴区将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建立推进机制,并出台发展推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

当前,围绕铁皮石斛、黄精、花椒、桑等药食同源品种,东兴区正探索开发旅游食品、健康食品、休闲食品,建立东兴区药食同源加工基地,并计划通过专科联盟和建立医联体等模式,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现有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基础上,同步开发科普、采摘、加工、养生保健、旅游观光等功能,建成若干功能齐全、地域特色明显的中医养生旅游基地。(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