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7 期 / 第8版:农村创新创业
旺苍端公戏:川东北民间文化“活化石”

在川东北、陕南部分地区,流传着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傩戏——“旺苍端公戏”。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旺苍端公戏名列其中。它也因此成为广元市继白花石刻、麻柳刺绣、射箭提阳戏和薅草锣鼓之后又一个国家级“ 非遗”项目。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广元市旺苍县,见到了旺苍端公戏第十一代传承人何美绪,进一步揭开旺苍端公戏的神秘面纱。

“在傩戏表演过程中,需要借助服饰、面具、器乐等来渲染氛围,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服饰、器乐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迭。”何美绪介绍,旺苍端公戏流传于旺苍,是承载川东北人情、生活习性的重要载体,涵盖了民情民俗、文学艺术等内容,其表演、服装、道具都传达着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改变

旺苍端公戏焕发新活力

现如今,旺苍端公戏被称为川东北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在时代的更迭中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为了让旺苍端公戏更贴近生活,被誉为旺苍端公戏“活化石”的第十代传承人、何美绪的父亲何元礼,把祖上传下的旺苍端公戏戏词进行了重新整理,记录、整理和自创出近乎失传的《二十四孝歌》《造毛船》《劝世人》等13本剧本,将新时代的观点、礼仪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讲给群众,使其能够更加容易接受。

在何元礼自编的戏曲《三娃取神水》中,讲述了一个生病却不愿就医、用偏方治病,结果病得更重的何老汉的故事。借助何老汉的故事,何元礼劝诫群众要相信科学,不要偏信鬼神。“用最直白的方式来传播正能量,用艺术形式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一戏又一戏来构造‘礼仪道德’公序良俗,在言传身教中,传递出新时代旺苍端公戏的真善美——科学探真、守教拘善、艺术求美。”何美绪如是说。

令人遗憾的是,在何元礼老先生因病离世的20余天后,旺苍端公戏正式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

旺苍端公戏将走进校园

因傩戏的发源与祭祀、祈祷密不可分,这让傩戏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古朴的面纱,也会被少数人视为是“封建迷信活动”,曾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它的发展。据了解,目前,包括何美绪在内,该团队能够独挑大梁进行表演的人仅有13名,并且没有新生力量加入,这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2015年以来,何元礼父子二人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了集旺苍端公戏展演、道具陈列及培训、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旺苍端公传习所”,这是全省民间投资建设的最大的端公戏传习所。自该传习所建设以来,一直发挥着传承作用。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近期,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承提升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引领和整体提升旺苍文化,旺苍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也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准备在旺苍端公传习所实施“端公戏展演艺术交流”主题文化活动采购项目。该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旺苍端公传习所展览、剧目展演、剧目编排、交流展示等。

此外,为培养更多的新生代传承人,何美绪说,他们将打破之前招徒传承的“旧规矩”,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最快将于今年9月把旺苍端公戏带进校园,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父亲在临走时,叮嘱我一定要把旺苍端公戏传承下去。”何美绪告诉记者,将打造新时代传承队伍,开发出“傩文化”纪念产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理念模式,让旺苍端公戏去糟粕取精华,绽放光彩。(陈绍海 本报记者 陈兰)

>>>相关链接:

旺苍端公戏是旺苍民间地方傩戏,表演者叫端公。表演时,端公头戴面具,手拿司刀、令牌,表演驱鬼、降魔、除病、劝善、敬孝、忠君、报国等内容。其中也有一些杂耍节目,如过刀桥、踏火坑等。其动作原始、古朴、简单、粗犷而优美,其艺术内容涵盖了人类产生、民族形成、民情民俗、文学艺术诸多方面,其表现形式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刻、剪纸之大成,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