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 王柯睿
在波澜壮阔的科学长河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犹如一盏璀璨的明灯,照亮了无数探索者前行的道路。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其深植于心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
20世纪60年代,恶性疟疾在世界范围内肆虐。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召开会议,布置了一项秘密的科研攻关任务。任务以开会日期5月23日为保密代号,称为“523”项目,由全国各地60多个单位的500多人组成一支分工合作的科研队伍,开始研制抗药性疟疾药物。屠呦呦就是其中一员,并且在1969年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屠呦呦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远超个人荣辱,它关乎国家的声誉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她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细致,带领团队从2000多个药方中筛出了640个,又进一步锁定到100多个样本,最终确定了“青蒿”可抗疟的宝贵价值。
“青蒿”虽然成了现成的答案,但每次通过高温方法提取的青蒿素,实验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在无数次失败的边缘徘徊后,灵感悄然降临,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的描述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灵光一闪,想到了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的可能性,并立刻投身实验,全然不顾乙醚本身是具有毒性的有害物。
很快,青蒿素提取成功了,这次的样本,在实验中达到了对鼠疟原虫100%的抑制率。然而,这个“100%”的代价,却是科研人员头晕脑涨、鼻子流血、皮肤过敏,屠呦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不得不住院疗养。
然而,为验证青蒿素在人体上的效果,屠呦呦决定亲自品尝青蒿提取物,这份为科学献身的勇气令人动容。因为在此之前的几次动物实验中,其实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真正的安全性,谁也不敢保证。屠呦呦也知道这样做十分冒险,但作为研究者,首先就要对自己的医学成果有信心!生死成败,不过在此一搏。幸运的是,屠呦呦赌赢了。
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团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雀跃的屠呦呦顾不上自己虚弱的身体,连忙带上样品,赶赴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最终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所有的效果都令人满意。作为抗疟疾良药的青蒿素就此问世,这是屠呦呦的胜利,也是全体人类的福音。
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十年,青蒿素在全球共治疗了2亿多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仅在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地区,就有150万人因青蒿素而避免了死亡。在那里,由中国企业生产、含有青蒿素成分的抗疟药物,被称为“来自东方的神药”。
在屠呦呦的身上,我看到了科学家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每一位后来者,科学研究是一场马拉松,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屠呦呦的经历提醒我们,无论是在科学的殿堂还是人生的旅途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坚持不懈,始终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让我们以她为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科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