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门。
南充六合丝博园位于南充市高坪区,被称为“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世界丝绸源点”。最初,这里只是一家缫丝厂,经过上百年发展,逐渐成为集工业旅游、历史人文、丝绸工艺和产品体验于一体,坐拥3万平方米历史建筑的丝绸文化产业博览园,并在2021年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来到南充六合丝博园,看展陈,逛车间,聆听历史旧物诉说千年丝绸文化故事。
梭织绸观览车间。
制丝设备展览馆部分设备展陈。
走进南充六合丝博园,广场上的桑树乌木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块乌木于2015年在高坪区都京街道嘉陵江边打捞上岸,躯干长15米,最大直径1.5米,有着上千年历史,被称为“桑田神木”,是南充栽桑养蚕悠久历史的见证。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栽桑养蚕的天然之地。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当地就已盛产蚕桑,发展到西周时期,高坪区丝织品成为贡品,到了唐朝时期,更是畅销丝绸之路。
在高坪区,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栽桑养蚕的古老故事。相传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有一次在煮肉剩下的汤里发现了几个从树上掉落的蚕茧,于是用棍子往外捞,却不想被白丝缠住棍头,怎么也扯不断。她觉得十分奇怪,便又从树上摘了许多蚕茧放到热水里煮,发现搅成一团的丝又暖又软。聪明的嫘祖受到启发,便用这些丝织网捕鱼、做衣服。为获得更多蚕丝,她发明了养蚕,还教会其他人养蚕,开启了我国栽桑养蚕史。此外,嫘祖还发明了缫丝和织绸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被尊为中国古代文明创始者中的人文女祖,她的故事也在嘉陵江流域广为传颂。
在历史上,南充丝绸有三次兴盛时期,第一次兴盛于唐宋时期,第二次兴盛于民国时期,鼎盛于20世纪80年代。南充六合丝博园原身六合丝厂便创建于民国时期,当时,作为亚洲最大的缫丝厂,六合丝厂所产丝织品畅销国内外,其中“金鹿”牌生丝获得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穿过园区广场,经过老厂门,便能看到由原六合丝厂缫丝车间部分区域改建而成的制丝设备展览馆,这里展陈着六合丝厂不同年代使用过的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检验等制丝设备和生产工具,全面展示了南充的制丝历史、制丝原料、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制丝产品、生产场景、丝绸文化等。
桑田神木。
新能源小火车。
据了解,南充的缫丝历史,经历了手工作坊缫丝、座缫、立缫、自动缫四个发展阶段,馆内展陈的制丝设备,是南充丝绸生产技术变革的重要标志,也是20世纪中国丝绸民族工业的实物见证。时至今日,探班员依然能从这些设备上窥见昔日的荣光和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充六合丝博园,不仅有静静述说着千年丝绸故事的历史旧物,还有仍在生产运作的织绸车间。梭织绸观览车间便是其中之一,该车间始建于1989年,现在仍保留着当时的制丝工艺。8800平方米的车间里,安装有梭织绸机160台。据介绍,该车间全年可生产各类真丝绸缎160万米,至今仍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有梭织绸车间。
漫步梭织绸观览车间,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空气里混合着浓浓的机油味,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工业化机器生产的澎湃气势。哈佛大学教授段义孚曾提出“声音景观”的概念,认为声音也是景观的一部分。探班员想,这间车间何尝不是一处“声音景观”呢。
从梭织绸观览车间出来后,探班员前往了园区内的火车站,坐上造型复古、颜色亮丽的新能源小火车,沿着参观线路,把六合院、六合染房、六合码头、望江茧站等景点都看了一遍。沿途的电话亭、老式广播、木制座椅……一处处怀旧场景,仿佛让探班员回到了丝路繁华的岁月,一路见证了百年六合的传奇。
如今,百年六合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南充千年丝绸文化故事也在继续传颂。近年来,南充六合丝博园创新推出“工业遗产+活化展示+互动体验”的工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工业文明记忆赋予了旅游功能,走出了一条工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该丝博园汇聚“博物参观、工坊展演、研学体验、集市商贸、文化演艺”五大业态,“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九大要素,去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5亿元。
南充六合丝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园区还将充分挖掘和利用六合丝厂和南充悠久厚重的丝绸文化底蕴,以丝绸文化为魂,以百年六合为核心,打造“三区一港”,辐射带动片区旅游开发,提升区域产业形象与价值,进一步保护、传承和更新南充丝绸文化。
(本报记者 杨晓慧)
(图片由南充六合丝博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