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 期 / 第3版:科协之窗
“四川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展
用科技助力企业发展 ——记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科协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也凭借着科技创新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作为全国十佳皮化企业的德赛尔,其四川分公司的成绩离不开企业科协的努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加强科技人员自身建设

协会以推动自主创新为目标,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抓好四个结合,注重活动实效。一是把“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与促进“中国皮革化工基地”建设相结合,加速了新产品研发;二是与现场技术攻关相结合,促进了降成本和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三是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加快了科技领军式人才的培养;四是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促进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同时,协会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和继续再教育等形式,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素质,为科技人员及时更新知识和创新发展提供平台。近年来,公司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先后组织科技人员到国内、国外进行专业对口考察学习达100多人次,举办技术创新方法(TRIZ)培训、国外专利信息应用及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

通过技术交流活动和专题会议,公司的科技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普及、新材料应用,引导科技工作者围绕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参与科技攻关、科技立项,力争在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上有所发明,在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上有所创新,提高科技人员参与度、积极性。

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

推进项目研究与成果转化

为促进公司在皮革化工行业的技术领先,解决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协会积极创建省级、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产业发展开展科技攻关和创新工作,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士院石碧为德赛尔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首席专家,聘请石碧团队、廖学品团队、王学川团队等科研团队为德赛尔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研合作团队,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开展制革工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等项目的合作研究。

专家团队先后为企业开展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达10余项,共同解决项目在清洁制革生产技术领域、功能性复鞣加脂材料领域、高物性皮革涂饰材料领域研发中的代表性问题、共性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大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了科技项目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定期进行技术交流,解决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关键问题、技术瓶颈等问题,拓展了行业发展提升的新领域、新空间、新支点。

2016年,协会继续执行实施了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革关键材料及鞋用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在内的国家、省、市、区等研发项目共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1个。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

科普工作是企业科协的重要工作之一。多年来,协会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层次较高的学术报告、新技术讲座等,达到知识扩展和深化;以中层次的继续教育为主,使科技人员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提高技术素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面向公司全体员工,以提高公众素质为主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既丰富了员工生活,又增长了科技知识。

协会还结合行业自身特点,从科学常识、生产技能等方面进行宣传和传播,创建使用公众号、建立移动学院等信息化宣传方式已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平台内容丰富,包含了各种专业知识、沟通交流、职场礼仪、营销技巧等多门课程,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背景人员学习提升的需求,作为即时学习、即时交流、即时分享的平台。

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

科协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其他有需求的组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协会在维系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联系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比如,不定期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科技人员的建议,密切科技工作者之间联系。

被四川省科协授予“省级科技工作者之家”称号的“活动中心”已成为了科技技术人员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中心”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房、棋牌室等8个区域配备了相应的科教宣传器材,为科技人员订阅大量报刊杂志,购买各类娱乐及运动设施,建立起了一个以交流、学习、活动为主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同时,协会还给家在外地的科技工作者在公司修建了工程师专家楼,配备生活设施,让他们拥有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协会连续多年被德阳市、旌阳区科协评为“科协系统先进集体”“金桥工程工作先进集体”,并取得国家、市级“讲理想、比贡献”先进集体等殊荣。在未来的工作里,协会将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钥 本报记者 廖梅 肖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