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7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三元村:小小村史馆见证时代大变迁


铜壶

凤凰牌自行车

犁耙

推开凉山州会理市城北街道三元村村史馆馆门,一股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修葺一新的村史馆里,沉睡着无数上了年纪的老物件。温馨的灯光下,一件件老物件熠熠生辉,让人倍感亲切。

“别小看这个铜壶,它可是红军战士留下的!”三元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文贵指着一个黑黝黝的铜壶兴致勃勃地介绍道,“当年红军长征经过会理时,曾有几个红军战士在我们村村民陈明会家中借住,陈明会的父亲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临走时,他们留下了这个铜壶表示感谢。陈明会一家非常珍惜这个铜壶,去年得知村上在筹建村史馆,陈明会立马找到我们,把铜壶捐赠了出来。我们村史馆里的大部分‘文物’,都是村民一件一件无偿捐赠而来的。”

记住乡愁:不忘来时的路

三元村地处会理市城北街道,与城区相连,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村史馆就建在村口一栋砖木结构的知青楼二楼上,面积仅有240平方米,别看它面积小,里面的内容却是十分丰富。

不仅有破损的土瓷泡菜坛、老旧的竹篾针线筐这类过去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手表、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这些风靡一时的“老三件”,还有老旧的木风柜、锈迹斑斑的铁犁头、别具一格的马鞍鞯……徜徉其中,该村村民负芒披苇、埋头苦干的奋斗历程逐渐清晰起来。

“现在好多老物件都在慢慢消失,我们村建这个村史馆,就是想把这些记录了老一辈人奋斗史的老物件保存下来,致敬他们的付出,同时也让年轻一代牢记村史、不忘初心。”说起建设村史馆的初衷,郭文贵表露了心迹。

赓续传承:凝聚团结的心

参观过程中,笔者巧遇一对母子,母子俩正在名为“有德必彰”“心盟白水”“永垂万古”等几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石碑上的字迹已不甚清晰,但一些人名、款项数目还隐约可见。原来,这是三元村村民捐资修桥的功德碑。仔细阅读石碑旁边的文字,可知以前三元村里的三元桥多次被大水冲毁,那时候日子远没有现在富足,但每次集资修桥,村民们都踊跃参与、慷慨解囊,这些古老的石碑记录下了三元村村民优良的品质和团结的传统。据说三元村共有8块这样的石碑,现在已找到6块,剩余2块正在积极寻访中。

“我们村的村民历来淳朴、团结,从小大家就是你帮我、我帮你的。今天带娃儿来这里参观,就是想让他感悟继承老一辈人的团结传统,热爱家乡。”三元村村民刘红林对笔者说道。

像刘红林一样,在许多村民心中,村史馆不仅是三元村历史的见证,更是村民们凝心聚力、团结互助的催化剂。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美丽富裕,与三元村村民长久以来的团结分不开关系。建设村史馆,不但有助于村民感受家乡的进步和变化,还可以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热情。

化蛹成蝶:走好前行的路

“我们当前的最大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尽快让村民们生活中所需的柴米油盐、生产中所需的种药肥等物资,由村集体经济承担支付,以实际行动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全力建设新时代三元村。”说起今后的打算,郭文贵信心十足。

三元村依托一个小小的村史馆,让村民的乡愁有了寄托之所,内心有了归依之处,惠民有了正确之道。新时代里,该村村民将再次携起手来,奔向更美好的生活。(付廷江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