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8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以己之长 授之甘饴
丹棱县人大代表袁兴亮助贫困户腰包鼓起来

记者初见袁兴亮,他正坐在办公室整理着自己的讲课资料,为明天下村培训做准备。“你们运气好,一来就找到了袁站长。”办公室一个小姑娘打趣道。原来,袁兴亮作为丹棱桔橙种植专家,经常进村入户作培训、田间地头搞研究,待在办公室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尤其是被选作丹棱县人大代表后,他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要履行代表义务,践行代表职责,收集民意、了解民情、解决民忧,为脱贫攻坚默默付出。

“群众信任我,选我做了县人大代表,我就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为丹棱的发展尽心、尽力、尽责。”抱着这样的信念,袁兴亮一心扑在“农技带动脱贫”事业上,以己之长、授之甘饴。他去过最多的地方是田间地头,拿过最多的工具是修剪刀,接触最多的就是老百姓。在他的日夜辛劳下,果园花香果甜,种植户笑脸逐开。

满腔热血为扶贫

今年9月,初秋的雨浸润着顺龙乡柏木村的片片果园,褪去果实的李树在风中坚挺着,裹上雨珠的“爱媛”“不知火”显得更加晶莹剔透。袁兴亮在丝丝细雨中,来到顺龙乡柏木村办公室,为村民开展桔橙套袋技术培训,办公室挤满了前来“取经”的村民,个个听得认真、记得仔细。2014年,丹棱县选派一批技术骨干投身脱贫攻坚,袁兴亮成为其中一员,自此与柏木村结缘,为村民提供桔橙、脆红李种植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柏木村原是眉山市级贫困村,全村以种植脆红李为主。2014年前,该村脆红李种植面积只有1500亩,果园分散,种植技术欠缺,导致产量有限、品质欠佳,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袁兴亮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土壤、地形,了解果农种植方法。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袁兴亮以发展连片种植、提高机械化、改善果肉品质为目标,根据当地特点提出扩种和改进种植技术、优化果园设计的意见。他坚持每周到村开展“集中培训+农户个性化指导”,化身果农“110”,常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解决难题。

如今,柏木村脆红李种植面积增加到4500亩,实现了高产,果品也因优质、大果、高糖而出名,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成了当地的“发财果”。该村也于2016年顺利脱贫。

示范带动效果好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袁兴亮的脚步遍布丹棱县每个贫困村。杨场镇大兴村二组贫困户彭福祥种有脐橙5亩,但产量不稳定、效益不高。听说他的情况后,袁兴亮主动到他家,现场查看果园土质后,提出改种“不知火”的建议。袁兴亮还重新设计果树栽种间距,规划好机械施工道路,大大节约了人力、机械成本。在袁兴亮的技术指导和悉心培育下,现在他家的“不知火”实现亩产2500公斤,而且因其产品生态、有机广受市场青睐,彭福祥一家也因“不知火”而脱贫致富。

尝到甜头的彭福祥成了袁兴亮合作的“示范户”,袁兴亮提供果树科学栽培技术,示范户配合参与试验,将试验成功的技术推广至全县。如今,越来越多的果农像彭福祥一样成为了示范户。他们在配合技术改良、服从指导的同时,不断地向更多的果农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兴起了一场“果树技术革命”。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袁兴亮发现不少壮年果农白天在周边务工,参加技术培训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技术推广无法达到很好效果。

如何改变这样的培训现状?袁兴亮于2006年办起了“农民夜校”,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为村民上技术培训课,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村委会收集农民所需“问题菜单”,他根据“问题菜单”制作培训教程,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丹棱水果主产区95%以上的农民都得到过袁兴亮的指点。

如今,丹棱桔橙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优质的发展之路。

忙碌奔走解民忧

作为丹棱县人大代表,袁兴亮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在走村入户的这些年,他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他知道,脱贫不光要物质,群众生活环境、精神世界也要“致富”才行。

在去杨场镇扶贫的路上,看到当地果农将果袋和随意丢弃在路边、果园,烂果子招来了蚊虫、苍蝇,严重污染了环境。针对这一情况,袁兴亮向县人大提出果类垃圾分类的建议,即烂果子随地掩埋,果袋等可回收物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处理,不仅解决了垃圾污染问题,还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此外,袁兴亮还提出了《关于促进丹棱乡村旅游,建立丹棱特色水果购物长廊的建议》等提案,并及时跟踪办理结果。如今,在老峨山景区、丹蒲路、丹名路规划中,已融入了水果购物长廊的设计方案,丹棱旅游与特产相融合、相促进的美好画卷也正在铺开。

谈及今后工作,袁兴亮表示:“丹棱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典范的蓝图已绘就,美丽乡村离不开兴盛的农业,事在人为、实干兴丹,我将干好本职工作,帮助农民搞生产,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环境美起来。”(张艺达  程晋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