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6日,“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碳中和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100余位碳中和领域教育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共同研讨我国碳中和人才培养模式。
会上,四川大学副校长梁斌在致辞中表示,高等学校是我国“双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四川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大力实施“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牵头编制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碳中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相信通过本次会议,四川大学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一道,为我国“碳中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副处长郝杰在讲话中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双碳”人才培养是关键和基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注重全面和重点相结合。既要加强双碳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攻关,又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加快全链条、全口径的人才培养。既要改造升级能源、材料等现有传统专业,又要培养碳捕集、碳储和氢能等急需紧缺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将从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本要素和创新组织模式三个方面推进工作,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贺克斌表示,我国面对国际履约任务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双重压力,对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把短期和长期的人才供给结合起来。碳中和是一门全行业关注、跨理工文的新兴交叉学科,相应的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变革、教材课程建设对助力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从环境类学科的角度积极探索和推进碳中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使命担当。
在研讨会中,贺克斌院士分享了双碳人才内在需求与培养模式、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介绍了双碳战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厦门大学教授王新红介绍了海洋特色碳中和课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宋先知介绍了能源领域碳中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东南大学教授肖睿分享了该校碳中和相关工作进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汪华林为大家带来了该校在碳中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此外,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汪黎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王建兵和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苏伟分就电力、能源与工程、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碳中和人才培养分别进行了探讨,四川大学教授江霞介绍了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
会上,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资源共享与一流课程建设等主题开展了充分细致地研讨,为我国“碳中和”人才培养明确了基本方向。
在本次研讨会中,四川大学牵头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首本系统介绍碳中和技术的教材——《碳中和技术概论》正式发布。据介绍,全书分为能源篇、资源篇、信息篇、产业篇及决策篇,系统介绍了各项碳中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碳中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