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不断增强
●在学习贯彻新思想中不断凝聚共识
扎实开展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等宣传宣讲。
认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等活动,畅通沟通协商渠道,协调解决问题困难。
●在学习贯彻新思想中彰显责任担当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冲锋在前、无私奉献。
疫情期间,科协系统各类科普传播平台上新冠肺炎科普知识的阅读总量达1.396亿次,市级学会及基层科协组织参与疫情排查1.2万人次,各科协组织和个人共计捐助1800余万元人民币和价值450余万元的抗疫药物以及其它物资。
●在学习贯彻新思想中持续深化改革
编制《成都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成都市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完成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和全省科普示范社区改革试点任务,大力推广“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经验。
21项深改任务已完成19项。
●在学习贯彻新思想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成立“中共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社团委员会”,夯实党的组织基础,逐步扩大党的工作在科技团体的覆盖面。
资源
着眼发挥聚才聚智优势,创新资源的多元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服务科学决策
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自主创新等重大问题,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八大以来,共开展调研课题135项、形成决策建议14项。
●助力高质量人才项目在蓉落地
建立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和项目孵化功能区、38个海外基地和2个市域产业工作站。
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26个项目落地成都进行成果转化。
促成中国科学院虚拟科技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在天府新区设立“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
鼓励海外人才来蓉开展离岸创新创业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计划等政策,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纳入成都的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工作部署。
●引导创新要素赋能产业生态圈
引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科学、自动化、公路等国家级学会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站5个。
成立由“北京中关村、深圳湾创业广场、上海长阳创谷、成都菁蓉汇”共同发起的城市创新创业服务联盟。
创新设立成都市科协城乡社区科技公共服务站,开展国际化社区生活服务、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助力服务、高层次人才服务等多领域多形式专业化服务。
●聚集高端智力资源助力创新主体
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79个,先后柔性引进院士71名、专家670名,承担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项目553项,争取支持经费31.2亿元,帮助企业开发关键技术522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2项,申请专利2508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47个。
创新
努力营造开放共享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多点发力
●高水平赛事活动服务学术交流
八大以来,全市科协系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2090余场次,6万余人次参加,交流论文6320余篇。
●高效能工程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获批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点,圆满完成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各项工作任务。
牵头承办2018全国双创周线上展示平台——“@活动周”,利用360度影像制作与还原技术,首次实现全国双创活动周“永不落幕”。
●多方位科技资源服务乡村振兴
组织企事业科协、产业功能区科协等科技团体开展对口帮扶,并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资金支撑。八大以来,共落实200万元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市科协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联动化工作格局服务同城化发展
与德阳、资阳等市(州)科协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享成德眉资同城化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助力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
与绵阳等市(州)科协就学会能力提升、院士(专家)工作站、农技协建设、青少年科学教育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科普
着眼打造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全市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科学普及
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2018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1.7%,较2012年的6.2%提高了88.7%,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注重融合发展,现代科普传播体系日益成熟
强化“网络化”“信息化”思维,发挥“报、网、端、微、屏”等平台载体的融合传播作用,铺建全媒体科普阅览屏520余台,20个区(市)县开通科普微信公众号,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社区e站、校园e站示范点396个,实施“科普中国”精准推送试点项目53个。
●巩固科普阵地,深挖社会化科普效能
大力推动以成都科学馆为牵引的现代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成飞公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入推进科普阵地共建。
探索转化天府绿道生态价值,牵头推进天府绿道青少年科普教育建设各项工作。
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5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7个。创建农村示范基地86个、科普示范社区207个、市级示范农技协58个。注册科普志愿服务队300余支、科普志愿者8000余人,“科普中国”APP注册认证科普员2万余人,在线分享科普文章23万余次。
●丰富科普活动,厚植科普文化沃土
创造性打造“成都市城乡社区科技公共服务集市”“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品牌。
不断创新科普活动月、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各类科普活动形式,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科普活动。
八大以来,全市科协系统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4万余次,参与公众超过1000万余人次。
建设
着力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大力推动“三型”科协组织建设
●开辟科协组织建设新路径
率先在全国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园区)科协,园区科协的“成都模式”得到中国科协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新建高校科协19家、企业科协325家,新建创建创客之家、企业科协联盟等新型科协组织7个,扩大科协组织覆盖面。
●完善科协组织管理机制
引导学会积极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市场竞争,择优支持14家市级优秀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社会化服务项目22项。
支持鼓励学会参加全市社会组织评级工作,13家学会获得“成都5A级社会组织”称号。
●优化服务科技工作者机制
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成都市“天府科技云”注册总用户数等稳居全省第一。
完善市科协门户网站功能,逐步构建信息交流、政策服务、倾听诉求的“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
建成“互联网+政策服务”模式下的“成都市科协学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畅通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渠道。
组织政协科协界别政协委员和专家开展调研,收集整理建议70余条,提出提案164项,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主办件9件、协办件13件。
●丰富科技会堂服务功能
八大以来,科技会堂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1900余场次,服务科技人员近18.5万人次,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成果展示、对外交往、交朋会友、文化熏陶、创意孵化等“家”的功能不断拓展。
●健全激励机制
修订完善机关管理制度体系,优化绩效考核考评方式,不断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办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