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牌仪式现场
本报讯 6月6日,中国农技协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以下简称“水稻科技小院”)正式挂牌运行,标志着眉山市首个水稻产业“科技小院”启用,将成为赋能眉山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创新驱动力。
今年4月,经中国农技协批准同意设立“水稻科技小院”,并以东坡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为依托单位,四川省农技协、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眉山市科协、东坡区科协、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共建单位,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马均教授团队开展水稻种植系列技术合作,设立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研平台,重点从事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培养高校研究生和本土人才。
为何选择马均教授团队?
据悉,在此之前,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精心打造了20年,现有1500亩连片标准农田。而马均教授团队与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缘分始于2016年。从2016年开始,马均教授团队便与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包括水稻)研究合作,且连续7年在当地进行水稻新品种、栽培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团队人员在眉山开展工作以来公开发表代表性论文56篇,其中,中科院TOP期刊和卓越计划期刊论文25篇、领跑者F5000顶尖学术论文3篇;形成水稻机械化直播及水肥耦合理论与技术专著2部;获得与水稻种植研究有关的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农业地方标准3项、主推技术1项;专家团队“南方季节性干旱时空演变与防旱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盆地杂交中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等核心技术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如此高质高效的“成绩单”为此次水稻科技小院与东坡区再度“牵手”,双方“强强联合”打下了坚实基础。马均介绍,入驻水稻科技小院的有专职科研人员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主要从事水稻机械化智慧化生产、农田资源周年高效利用、稻田节能减排与稻米品质提升理论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他们将以面对面交流、组织田间观摩、外出考察学习、科技长廊展示和课堂进田间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推动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逐步实现水稻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探索四川水稻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再度“牵手”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科技小院是我们科研人员的一个‘家’,让我们与当地农民无缝连接,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边学习边实践,提高科研水平。”马均感触地说,水稻科技小院作为四川农业大学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创新组织模式,团队将扎根基层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实现对“新农人”的培育与价值重塑,多策并举为眉山农业农村提供智力支撑,真正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端牢中国饭碗,助力乡村振兴,为眉山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筑牢水稻科技根基。
记者了解到,水稻科技小院是东坡区自四川东坡鹌鹑科技小院落地后的又一“国字号”科技小院。该小院的建成落地,让东坡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落地“国字号”科技小院中名列前茅的县(区)之一。
“院落一个,农房几间,孕育的却是东坡乡村美好的未来。”据东坡区科协主席邹汝刚介绍,此次挂牌运行的水稻科技小院背靠东坡广袤乡村,依托涉农高校的科技与人才培养力量,“小院”虽小却承载着大希望。不仅为东坡的乡村播种财富、播种良好生态,带来新品种,还将通过推广培训、科普服务等活动,持续提供前沿的种植技术,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科技赋能。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和人才。水稻科技小院的运行正是眉山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知农爱农型人才的生动实践。眉山也将依托该平台创新模式机制,以“智”助农、兴农、育农,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大局,让科研成果在眉州大地落地生根。(杨稀玉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