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8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仁寿县: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撂荒地变“聚宝盆”

近日,在眉山市仁寿县钟祥镇龙桥社区3组的粮食基地里,村民郭吉安和曹德华正操作着旋耕机,为育秧田翻土。为有效解决土地撂荒、土地效益低等问题,龙桥社区大胆创新,试点实施“党总支+集体联合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将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党总支+集体联合社+公司+农户”

激活沉睡土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经商务工,劳动力的缺失导致了撂荒地越来越多。在家务农的老年人仍采用传统种植模式,导致土地管理粗放、产出低、效益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龙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范冬说。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社区多次组织干部、基层党员、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针对土地使用、农作物种植、农民种地意愿等内容开展深入调研,尝试破解发展难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龙桥社区探索出了“党总支+集体联合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党总支牵头,社区集体股份联合社集中收回土地,将农户土地经营权委托给联合社,联合社引进农业发展公司共同经营粮食产业。

“不少群众有土地托管种植自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顾虑,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我们由社区党总支引领开展相关工作,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范冬说,党总支通过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的形式,做好村民的沟通工作。目前,联合社已与316户农户签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入股协议》,收回水稻田708亩,集中连片打造水稻、油菜、大豆轮种的现代化机械耕种示范基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通过规模化种植、现代化机械耕种、粮油作物复种、购买农业保险等措施,钟祥镇有效降低了土地经营成本,实现了集体经济、农户、公司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钟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该镇还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建立专家培育交流平台,通过农民夜校、产业示范园开展专题技术指导等方式,把农业大户培育成为行业专家,为乡村振兴大舞台提供人才保障。

“务工+收租+分红”

村民收益倍增

由于刚刚开始运行,“党总支+集体联合社+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还没有取得明显的土地收益,但是当地村民却已经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参与翻田工作,一天能赚100元,参与田间管理工作,一天能赚60元。”村民郭吉安算了一笔收入账,除了在基地务工,他还有土地租金和分红,尽管年事已高,他留在家乡也能挣钱。

集体联合社、公司和农户按照1:7:2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农民以土地入股,不仅可以获得流转费用,每年还可以获得20%的分红。49岁的村民郑华雄是一名聋哑人,虽然有劳动能力,但完全没有农业技术。长期以来,他家的4亩田地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创造经济价值。如今,依托当地的土地经营新模式,郑华雄的土地为自己带来了稳定收入,他也可以从事除草、开沟等简单的田间管理工作来获得收入。

“不仅农民增收,土地也得到了增效。以前农民自己种地,每亩地最多能产500公斤水稻,现在通过规范化种植,每亩预计能增产100多公斤水稻。”范冬说,今年的水稻收获后,基地还将进行宜机化改造,实现更高水平的机械化作业,促使耕地规模化经营管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提升。(郭侨 潘建勇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