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们的玉米是一批一批种的,有些已经抽穗了,等全部成熟后,就要开始栽种大豆了。”近日,在眉山市仁寿县彰加镇德意村12组路边的一块玉米地里,33岁的杨丽正在除草、施肥。
据悉,杨丽管理的玉米地并不是她自己家的,而是同组村民张金香家的。73岁的张金香家里有4亩地,因年纪大了无力耕种,但不忍心土地撂荒,就交给了杨丽代耕代种。
“在开展撂荒地整治时,我们推行了‘代耕代种’模式,坚持遵循群众意愿。”彰加镇镇长毛辉介绍,没有劳动力,不愿意自己耕种的村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土地进行复耕复种。第一,交由邻里代耕代种,收获的粮食归邻里自己所有;第二,由村集体将撂荒地收归集体代管,统一耕种,代管土地采取“村集体+联合社+农户”模式,联合社负责农资和产品销售,最终收益由村集体、联合社、农户三方共享。
面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荒地耕种难、效益差等发展瓶颈,仁寿县立足实际,创新方法,多渠道盘活撂荒地。
“今年春耕时节,镇上采用机械加人力的方式对撂荒地进行了翻挖和平整,免费给没有劳动力的村民代耕代种,还补贴种子、肥料。村民只需要按时播种、及时管理,收成就是自己的。”和彰加镇德意村一样,板桥镇青龙社区在整治撂荒地时也采用了“代耕代种”的方式。除此之外,板桥镇还聚焦“谁来种”“怎么种”“不想种”难题,坚持化散为整、调小变大,以党委引领、集体盘活、群众参与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条丘陵农业乡镇盘活撂荒地的成功路。
“厘清重点难点之后,我们综合分析撂荒地地理位置、土地属性、利用价值等因素,通过‘四个一批’整治措施,分类集中整治。”板桥镇党委书记陈卓然说,一是自行复耕一批,二是委托代耕一批,三是规模流转一批,四是集体回收一批。通过落实各项举措,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早已种满了玉米等粮食作物,绘就了一片青色沃野画卷。
事业要发展,机制是关键。要实现撂荒地全部复耕复种,必须压实干部责任、沉下心来抓落实。为此,板桥镇创新实行“四级田长”管理机制,党委书记和镇长任一级田长,各村(社区)书记任二级田长,各组组长任三级田长,撂荒地承包人任四级田长,把面积、责任、措施全部压实到干部、细化到村组、落实到农户,实现责任一竿子插到底、治理一口气抓到底。同时,镇纪委、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成撂荒复耕督查组,制定《粮食生产暨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验收方案》,加大督促督查力度,确保责任压实、部署落实。
“今年以来,我们切实把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撂荒地整治、粮食稳产保供为抓手,持续推进工作走深走实。”仁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赖利军介绍,该县建立以仁寿铧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村(社区)摸排建档、乡镇置换统筹、公司整治经营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撂荒地收储平台,构建“集体收储、乡镇统筹、国企整治、社会参与”的粮食生产暨撂荒地整治服务体系。
不仅如此,仁寿县还及时推出“社会出资、政府奖补、农民减租”整治套餐,出台撂荒地整治补助、种粮大户补贴等10条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户减免种粮业主3至10年土地流转租金,提高业主种粮积极性。目前,全县已招引洽谈新型经营主体71个,涉及耕地6.5万亩,完成“退经还粮”0.65万亩,整治撂荒耕地4.7万亩。(郭侨 潘建勇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