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农产品滞销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
今天橙子滞销,明天荔枝滞销……即便公众的善意不被恶意透支,“悲情营销”也迟早会遭遇传播瓶颈。显然,探寻一条常态化的解决之道,缓解因农产品产量变化造成的价格波动,才是破解农产品滞销困局的根本方法。
虽然农产品在产地跌到地板价,但在销售地价格上波动未必有多大。例如,在浙江宁波市场上,今年荔枝批发价格整体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但荔枝面向消费者的价格,受运输成本、人工、场租、销售加价率等综合因素影响,产地收购价仅仅是一个方面。很多农产品滞销,并不是市场完全没有需求,而是市场需求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电子商务时代,通过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就不失为一个好思路。据报道,京东集团建立的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就带动了广西钦州等地的荔枝销售,帮助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宁蒗县等地解决了数千吨紫皮大蒜的滞销问题。传统市场是粗放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能精细化地对接生产与销售,从而减少“谷贱伤农”的悲剧。因此,解决农产品滞销,最根本的方法是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获得主动权。
其次,政府和行业协会适当的引导也尤为重要。一些地方政府在缺乏扎实的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一窝蜂地在本地推动种植某种农产品,结果在上市后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政府在制定农产品发展政策时,必须对市场有理性的认知和预判。
多年来,农产品滞销早就不是新鲜话题。农产品滞销,让每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感到痛心,谁都希望为受损失的农民撑腰鼓劲。但是,靠同情做出来的生意不会长久,只有熟悉市场规律,掌握现代技术,才有可能走出“谷贱伤农”的周期律。
(郑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