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2 期 / 第1版:要闻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记四川省第三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贾代军


贾代军展示公司的灵芝产品


贾代军介绍木耳产品

 

2015420日,返乡创业这一天的日期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近日,在广元市朝天区七盘关工业孵化园,记者见到了四川省第三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得者、四川食味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代军。

眼前的贾代军,是一个80后小伙。很难想象,在大多数人向往城市生活的年龄,贾代军却下定决心创业返乡,耗尽所有追求一个新的开始。当记者问及创业几年来的收获时,他抬头回忆良久,回答道:“收获了一身故事。”

从过去到现在,期间几多心酸;从现在到未来,继续追求梦想……这个创造故事的人,将自己的故事慢慢展开。

 

关于创业

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从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到青松起伏的小山村。2015年,贾代军从上海回到故乡广元市朝天区,正式开启了创业生涯。

“在上海时工作经历比较丰富,上至世界500强企业,下至民营企业我都做过。”贾代军介绍,一方面,随着职位的上升,自己渐渐陷入了瓶颈,想要再闯一闯,突破自己;另一方面,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想要回家照顾父母,靠自己的能力带动贫困乡亲一起发展,这是最简单的初衷。

有了想法就去实施,雷厉风行的贾代军没有跟家人商量就辞职回了家。

朝天区属于山区,平地很少。做木耳培育需要配套场地来晾晒、分拣,贾代军把老家房子边一个长77米、宽20米、坡度达50度的山地强制推平做基地。前前后后挖了一个多月,却由于挖掘时没有经验,刚刚推平就发生了塌方。“我妈看到直接哭了,我面无表情地连续抽了5支烟,安慰道:‘现在塌方总比把厂房修起来塌方要好吧。’嘴上这么说着,心里是真的痛。”第二天,贾代军又调来两辆铲车,花了两天把塌下来的土石全部推掉。

祸不单行。基地才推平就下起了雨,甚至连排水沟都来不及做。夏天的雨,像是带着疯狂和渲泄,轰隆隆地打在房前屋后,在家里急得团团转的贾代军坐不住了。他跑到修厂房的地基上,急切地用手刨泥巴疏通水流。就在这时,被雨水浸泡松软的泥土突然垮下来。“好在我反应快,爬出来了。”贾代军边说边比划着当时的情景。贾代军的父亲看着全身是泥的儿子,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厂房修好了,还需要挖蓄水池。贾代军规划了一个900立方米的水池,结果挖了不到两米,才发现下面全是硬石头,很多人都劝他换一个地方挖。“可当时我就有那么一股倔劲,觉得什么都在跟我作对,有石头阻挡就偏要挖下去。”在这样的倔强下,贾代军又租来破碎机。两台机器每天在基地蹬蹬瞪地工作,整个水池打完,破碎机的钢头都用掉了四根。

“后来算了下,修厂房和水池就花了60万,过程也很心酸,为此还差点丢了命。现在回过头想,可能我不会像当时那么冲动了。但创业初期的这股执着劲,也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最大动力。”这段往事,也由此成为贾代军最为宝贵的经验。

 

关于转型

学会选择是一种成长

“当初有冲动,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控制,也能够陪着父母。但回来之后,才明白跟在企业上班是不一样的。”贾代军坦言,基地发展起来后,面对的困难和落差也远超预料。

贾代军介绍,第一批仿野生种植的木耳种下去后,得益于良好的天气,4万多段椴木木耳全部丰产。同时,依托在上海的人际,木耳销售也打破了纪录,平均每公斤卖到210元,这在当时算是天价了。

但是第二茬木耳却没有这么好的收成。2017年丰收时连续下了将近三个月的雨。木耳长大了,因为长期被水泡就流到地上;又长大了,又流到地上……两三个月的时间,木耳因无法及时采摘、分拣和晾晒,流在地里的钱约四五十万元。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木耳坏掉,贾代军却毫无办法,只能听天由命。

这件事给贾代军带来了深入的思考。他开始意识到,贫困地区缺乏的不是做基础种植的人,而是缺乏通过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生产水平,缺乏实现长期保存的抗风险技术。自己返乡要做的不是去冒风险搞种植,而是要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生产团队中,为他们安心地开展一线种植做好“后勤保障”,也让自己从中获利增收,实现“双赢”。

2017年的惨痛经历后,贾代军摇身一变,联合两个合伙人走上了产品加工的道路,主营产品就是木耳和香菇。

20178月初,贾代军与朝天区政府签订了招商引资协议,并用52天的时间完成进场装修;当年115日,所有的产线开始试生产;同年1215日,第一条柜正式出口……调整后,工厂当年的出口创汇就达到600余万元;2018年又上升至1500万元;截止到今年630日,出口创汇额度将近4000万元。

 

关于困难

无路可走时往往会绝处逢生

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保障。

“我有个原则,可以欠供应商的钱,因为他们不止我一个客户。但是再苦再难,每年底都要把农民工的钱结清。”贾代军表示,但有时也会遇到让人绝望的处境。

2017年转型时期,工厂新增投资,贾代军需要出资300余万元。为了凑够发展资金,他甚至在网贷平台都贷过了。那年底,需要支付民工工资20余万元,贾代军便同妻子以处理公司事务的名义悄悄到去上海筹钱。“当时借住在朋友家里,每天去所有能够贷款的平台跑,一直跑到腊月二十八,却一毛钱都没筹到。”

腊月二十九,双手空空的夫妻俩回到了朝天区。回去后,贾代军没有着急回家,而是到朝天区农村信用合作社,想要尽最后一份努力。与信用社工作人员协商沟通良久,对方却回复:“时间太晚了,明天就要过年了,今天确实办不下来。”

那一刻,心里绝望的贾代军看到了妻子无助的神情。他笑着对妻子说:“没关系,天塌下来了,饭也还是要吃!”夫妻俩就在一家面馆点了碗面。刚坐下,上海的朋友给贾代军打来了电话。“他在电话里直接说道,‘我们兄弟在一起十几年了,你有没有难处我还看不出来吗?你资金有困难吧,缺多少?’我说:‘员工工资年底发不出来了,在上海花了两周时间一毛钱没有筹到,我准备让工人缓几个月’。”回忆到这里,贾代军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哽咽的语气。朋友只说了一句话:“民工工资不能欠。”挂完电话不到一分钟,贾代军就收到了到账信息。随即,两人把20万元取了出来,背着沉甸甸的钱回到了家。当天下午召集所有工人,结清了全部工资。

“从我的人生经历来看,当你真的无路可走时,往往在最后关头会有人出来拉你一把、帮你一下,就像绝地逢生一样,这也是我的幸运。”贾代军总结道。

 

关于未来

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放眼望去,七盘关工业孵化园一排排厂房整齐排列。属于四川食味轩食品有限公司的厂区里,每个人都穿着生产制服各司其职,一条条生产线忙碌地运作,加工、生产、包装、打包   整齐划一。贾代军也是其中的忙碌者之一,他操控着工厂的大局,保障机械日复一日的运作,轰隆隆的机械声是他最大的安慰,也鼓励着他不断奋发图强,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能够以一己之力带动家乡发展,帮助身边的贫困户安居乐业,是贾代军最欣慰的事。“从2015年开始,跟着我一起做事的,平均每人一年能增收5万元左右。同时,近400户贫困户与我们合作,包括在工场上班、指导他们发展产业等,我们还进行保底收购,增加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他们的收入远远超过脱贫指标。”贾代军自豪地算着账,“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我们,这也是我坚持的动力。”

在贾代军的努力下,厂区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如今,他不仅扩大了规模,新建了灵芝试验基地,还成功获批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将在相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让食用菌生产实现工厂化。“传统做法是把菌种买回来,进行培育之后再种植。现在要实现从香菇菌棒原材料的粉碎生产,到菌袋的产生,到高温灭菌,到接种,到出菇管理,到后期的深加工一条龙服务。”

“接下来要继续在提高产量、品质,做好后续保障工作上下功夫。”贾代军表示,农业要持久发展,必须要发挥科技的力量,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兴奋地介绍着自己构筑的蓝图:要把整个基地和供应链融入智能化、自动化的概念,例如通过手机来观察控制基地的温度、湿度。

“我有越不可为越要为之的劲。”回忆起创业生涯,贾代军感叹道,“创业的人很多,愿意坚持或者能够走下来的人还是少。回头看这么几年,每一次失败、每一场挫折,都助推着我成长,让我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本报记者 罗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