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9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发挥高校优势 参与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

本报讯 3月23日,由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科技赋能新经济 高校助力功能区”高峰论坛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等院士专家及知名高校负责人,成都各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产业功能区代表及科技领域重点企业、高校师生代表400余人参会。

成都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吴凯出席活动并致辞。吴凯表示,真诚希望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到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伟大实践中来,深度参与到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中来;迫切期待更多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来蓉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有效整合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热忱欢迎大家加入到成都发展的宏伟事业中,与城市同成长、共发展。

院士论道

共话科技前沿

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4位院士进行了演讲。

李言荣院士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要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为题进行分享。他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需要“搬运工”,而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正好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他表示,川大在双一流建设中,将推动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大力度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竭力为成都高质量发展和温江区“三医融合”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现场,毛军发院士以《从信息技术到人工智能——上海交大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介绍,讲述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实践,以及与四川展开的合作。他特别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将形成以成都天府新区为总部,成都市温江区、绵阳市等地设立多个专业基地、中心的“1+X”发展布局。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还将与四川在“北斗+5G”产业化、航空产业发展、智慧医疗等领域展开合作,相信未来还将有更多项目落地成都,助推成都高质量发展。

魏于全院士介绍了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创新药物研发综合大平台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最新技术创新成果、技术服务及药物研发情况。他表示,实验室具有很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包括落户成都的众多医药企业开展了合作,共转让创新药物等产品120项。

包信和院士在“勇力新科技潮头的中国科大”主题分享中介绍了中国科大及其科技创新情况。他指出,中国科大拥有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完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墨子号发射和成功的科学实验,其量子科技研究引领世界,信息和智能研究也居领先地位。

校长论坛

发挥高校创新资源

现场还举行了校长圆桌论坛,邀请了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朱健梅、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安春元、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等高校负责人,围绕“如何发挥高校特色创新资源优势赋能产业功能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

“要将高校院所和企业优势相结合,在地方发展中发挥作用。”刘清友表示,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在智能制造领域投入较多,要进一步让高校成果和技术实现转移转化,服务四川省、成都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杨晓波认为,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信息技术与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电子科大整合全校力量,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以“一校一带”理念发展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支撑的产业带,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朱健梅表示,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便捷、环保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重要的交通基础,西南交通大学正积极开展“新能源空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以服务成都经济发展,回报城市对学校发展的支持。

安春元介绍,农业和师范是西南大学的特色。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西南地区发展开展工作,在文化方面,把农村精神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在研究上,通过技术研究推动农业发展;在人才教育上,培养扎根大地,懂农业、爱农业的专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一个优秀的大学应该成为社会的创新中心。”廖瑞金以斯坦福大学高度重视和资助学生创新创业为例,认为要学以致用,将大学与社会紧密结合,发挥科研的力量,才能对社会和区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围绕“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的主题,郑鈜表示,西华大学学科最早覆盖四川省“5+1”产业体系,未来将把教育、科研能力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将西华大学变成“科技与经济融合”的“试验田”,探索一种新的体制机制,更好推动科技赋能经济发展。

活动中,新尚集团董事长唐立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史元春、上海交通大学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克轩等企业代表,还就“成都温江高校产业园新经济的引擎 独角兽的摇篮”“蜀中博雅:因思想 而光华”“协同科创 育才培新”“合成生物科技与生物‘智’造”等话题,分别进行了演讲。(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