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现场。
3月31日~4月13日,由成都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10届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成功举行。来自成都市各行各业的科普达人分为青少年组、成人组,经过为期两周的初赛、决赛,最终两组选手各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此外,大赛还评选出“最具人气奖”2名,他们将成为科普传播的新生力量,推动科学知识走进大众生活。
选手比拼现场。
首创“我秀科普”环节
科学精神“声”入人心
高速磁浮列车的长鼻子、让汽车喝废气的神奇魔法、当超级计算机坐上“筋斗云”……从前沿科技领域到自然探秘,从生命健康到趣味科学……4月12日~13日,经过初赛比拼,入围决赛的39名选手在成都理工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大楼实验剧场进行最终的较量。
在成人组决赛现场,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普达人,围绕科技、健康、自然、文化等多个领域,从不同维度展现着科学的奥秘。“我命由我不由天,油烟是魔不是仙”,身着哪吒服装,用灵动的顺口溜带来呼吸道医学知识科普讲解的参赛选手是此次大赛成人组一等奖的获得者——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医生张健,他借哪吒的三件神器“火尖枪”“混天绫”“乾坤圈”讲解了厨房油烟带来的三大呼吸道危害,用简单易懂的演示和幽默风趣的顺口溜让观众迅速了解了呼吸道疾病的威胁与防治。作为医生,张健在完成平时的医疗任务之余,会在新媒体平台上科普相关知识,还会联合医院其他科室的宣传团队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在他看来,科普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让科学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到有50多岁的教授来参加此次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鼓励。科普事业是持续的工作,我一定会继续保持工作热情,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4月13日,在决赛现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邹方东感慨万分。他回忆道:“昨天青少年组的小朋友们,虽然年纪小、个子也小,但能量满满,表现着实让我意外。其中有个小朋友讲述黄旭华院士的故事,还荣获了一等奖。讲述时,他提到黄院士说的‘只要沉得下去,才能够浮得起来’,这句话蕴含深刻哲理,将科学家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我。”此外,8岁小选手余昊宸以“风洞:地面上的天空,科技腾飞的翅膀”为题讲解了风洞的原理及其广泛应用,他将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获得了现场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以全场最高分摘得青少年组的“桂冠”。作为一位航天迷,他的喜爱其实源于一次到科普馆的探索,“我去了一次立巢航空博物馆,里面介绍了很多航空航天知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航天。”
值得一提的是,大赛持续创新比赛形式,特别设置了“我秀科普”个人展示创意环节,成为大赛的一大亮点,选手们借助快板、脱口秀等新颖形式演绎科学知识,搭建寓教于乐的科普新舞台,让复杂的科技原理变得妙趣横生。比如,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普基地的藏族选手卓玛才让借此在初赛中脱颖而出,“初赛开场,我用民族语言演唱了一段转场歌曲。这样的设计,不仅紧密贴合主题,还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据卓玛才让介绍,她初赛聚焦的是牧业气象服务领域,内容包括转场途中、牧业生产生活中的气象服务,“牧业气象服务对牧民生活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够借助此次赛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领域。尤其是许多在专业领域常见的知识,大众却知之甚少,我特别想改变这一现状。”
作为成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已覆盖近百万人,成为成都市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生动实践。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第10届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逐步优化完善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两翼齐飞。
参赛规模创新高
让科学融入城市肌理
优秀科普作品展示区。
2025年是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启动的第10年,也是参赛范围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大赛。
回顾此次大赛,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科普基地、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医院以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198家单位的421名选手报名,参赛规模创新高,其中选手本科以上学历的共有174人,占比85.9%。从参赛人员年龄和结构来看,年龄跨度从7岁到57岁,涵盖警务系统工作者、专业工程师、科研教育从业者、博物馆讲解员、动物饲养员、气象环境领域从业者、执业医师、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公共事务管理人员等。大赛还首次吸引了多名藏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报名参赛,为赛事带来独特的民族文化视角与国际视野,彰显出赛事“职业跨界融合、文化多元共生”的强大科普影响力。
与此同时,大赛讲解主题丰富多元,既包括核聚变、磁悬浮、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领域,也包括嫦娥六号里的真空保鲜技术、航母上舰载机降落的技术、哪吒重生中的动画制作科技魔法、胃肠镜检查中的胶囊机器人、DeepSeek等社会热点话题。
比赛现场,选手们用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结合以上主题,将高精尖科技背后的奥秘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知识向大众普及,展现了科技重塑生活方式、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科学普及不应受年龄和行业的限制,它需要大家携手参与,为创新中国、科普中国贡献力量。而且,如今选手的水平日益提升,表现形式也比以往丰富许多。他们不再局限于现场讲解,还借助道具开展实验,将科学故事与原理生动地展示出来,让评委和观众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充分。”邹方东发表了自己对科普的看法。对于科普事业的未来,他期待满满:“我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真心期望有更多人投身科普,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希望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领略科学的魅力,感悟科学家精神,为国家科技发展筑牢根基。如今,不同年龄段的参与度都在提高,像今天就有一位50多岁的科学家参与其中,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加入,这对科普发展大有益处。”
据统计,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举办以来累计吸引了超1500名选手参加,参赛人数从最初的71人增至今年的421人,关注度从10万级增至60万级,形式也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直播”。大赛正不断为成都科普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形成全民参与的创新文化氛围,也为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增添动力。
十年科普品牌已成为一张城市科普的有“声”名片,也让科学真正融入了城市的每一处肌理。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市科协将会同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单位)进一步总结办赛经验,优化完善赛制和赛程,加强赛事宣传推广,强化赛事结果综合运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和推广科学普及工作。(黄梅兰)
(图片由成都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