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5 期 / 第6版: 地方报道
“科技+文旅” 千年嘉州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工作人员介绍多语种AI智能翻译屏。

工作人员讲解“AI畅游宝”使用方法。

夹江年画馆一隅。

乐山古称嘉州,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近年来,乐山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科技+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催生出一批具备示范效应的文旅新业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城市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年7月,乐山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124”文旅发展思路,即:锚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一个总目标,再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美食之都两张世界级名片,做强文化创意、赛演娱乐、特色美食、康养旅居四大特色产业,希望通过三年攻坚,实现入境游客人数、规模以上文体娱乐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三个倍增

蓝图已绘就,要回答好这一时代命题,乐山把科技摆在文旅发展的重要位置,紧扣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的顶层设计,以技术创新为笔,在千年嘉州的土地上续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科技赋能文旅:智慧引领新风尚

文旅,是乐山最鲜明的比较优势,更是拉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乐山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交出了一份数据亮眼的成绩单。

据统计,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日期间,乐山全市开放的36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54.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743.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9%14.9%。其中,两大核心景区表现尤为突出——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35.7万人次、门票收入173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2%25.1%;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36万人次、门票收入2373.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2%8.8%。游客量与营收双增长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以峨眉山景区为例,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科技赋能文旅发展的场景成为假期里的新风景线,尤其受到入境游客好评。在黄湾小镇、报国寺的游客中心,一块多语种AI智能翻译屏解决了外国游客买票难、沟通难的痛点问题。作为双面屏,它既兼顾景区环境美观性,又集成了先进的多语种识别翻译技术、星火大模型及多模态降噪技术,可支持中、英、法、德、俄、日、韩、泰、越、阿拉伯语等14种语种实时互译,让外国游客无需语言顾虑,就能快速完成购票,成为景区高效服务的典型窗口。

事实上,AI技术在峨眉山景区的应用早已落地生根。此前,景区便先行推出“AI畅游宝智慧导览终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前沿技术,为游客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该终端不仅将峨眉山的佛教典故、地质变迁、地方民俗等内容结构优化整合,打造出专属文化库,更凭借双语实时互译功能,让外国游客能读懂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文化内涵,真正让峨眉山文化触达更广泛的国际群体。

不仅运用AI技术,近年来,峨眉山景区坚持以科技为引擎,持续推进景区数字化转型,在智慧服务、应急管理、体验升级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为游客带来更安全、便捷、沉浸的旅游新体验。

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乐山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乐山将持续深化智慧文旅建设,推动科技与景区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旅游标杆,为乐山文旅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非遗融合文旅:多元体验焕活力

在乐山,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书写着新的故事。作为承载千年民俗记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年画,不仅以浓艳色彩、鲜活图案享誉中外,更以夹江年画馆为核心载体,通过主题展示+沉浸体验+文化交流的创新路径,让古老技艺在可视、可触、可参与中焕发新生,为乐山非遗+文旅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乐山市夹江县千佛岩禅意古街15号楼的夹江年画馆,这座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一进门便让人感受到非遗文化与传统形制的深度交融。馆内三大主题展区系统铺展着夹江年画的千年脉络:在历史溯源展区,清晰锚定年画萌芽的历史节点;颜料、竹纸及雕版展区通过实物与场景复刻,将褙纸”“木版套印等关键工序直观呈现,凸显千年竹纸筑牢的技艺根基;作品展示区中,门神、戏剧人物、民俗故事等经典年画陈列其间,尽显蜀地的民俗文化魅力。

以前看年画只能隔着玻璃,现在能亲手雕版、调颜料,还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套印,这种体验太特别了!来自成都的王同学,正拿着矿物颜料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完成年画套色,脸上满是兴奋。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正是夹江年画馆突破传统静态展示的关键。馆内开设雕版制作、颜料套色等手工课程,让公众能亲手触摸非遗技艺全流程;针对青少年设计的拓印年画”“纸画联动专属研学课程,更让这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

不仅如此,夹江年画馆还搭建起多维度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公开课”“传承人现场创作秀等活动,进一步拉近公众与非遗的距离;更依托跨国非遗交流资源,将夹江年画展品与技艺推向国际舞台,让巴蜀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眼下,随着研学团队、游客的持续涌入,夹江年画馆正成为乐山文旅的新亮点。未来,该馆还将进一步丰富体验场景,深化传承+教育+文旅融合模式,让夹江年画更具活力,为乐山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非遗活化的特色样板。

科技扮演重要角色:古韵新意共交融

作为乐山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乐山大佛景区享誉世界,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旅游向往地。回望景区发展历程,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

走进乐山大佛景区监控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满是动态数据:全域高清视频监控实时覆盖主要游线与游客集散地,热红外检测仪、沉降仪等设备不停运转,对景区内影响文物安全的环境、风速、沉降等多项指标精准监测,数据更新频率十分精准。

我们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世界遗产监测、全域视频监控、森林防火监测等信息化系统,就是为了给双遗保护装上天眼。乐山大佛景区相关负责人指着屏幕介绍道,仅森林防火监测就覆盖景区核心林区,一旦探测到可疑热源,会通过现场警鸣、平台报警、短信通知三种方式,第一时间推送信息给工作人员。

科技不仅守好保护关,更要答好服务题。在乐山大佛景区内,不少游客围着乐山大佛数智人互动,咨询游览路线、查询天气,数智人依托接入的大模型,总能快速给出精准答案,还能陪游客拍照留念,成为景区里的人气服务官

客流高峰时段,智慧管理更是彰显效能。依托嘉州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乐山大佛景区能实时分析游客客源地、驻留时长、年龄结构等数据,快速完成游客精准画像,为景区客流分流、景点疏导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景区还在主要出入口、核心点位安装AI警戒联网报警系统,搭配空中无人机巡航与反制系统,形成空地人协同防控模式,一旦发现游客有跨越警戒线、翻越围栏等情况,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快速响应处置。

如今,乐山大佛景区借力科技手段,既保留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庄严本质,又赋予文化遗产当代生命力,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更鲜活、更易懂的方式触达游客,成为乐山科技赋能文旅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

科技赋能千年嘉州。在乐山,科技在景区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科技与文旅的融合早已超越单一景区,正融入文旅发展各个环节,让乐山文旅+”变得生动立体,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注入了持久的科技力量。(本报记者 苏文保)

(图片由乐山市文广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