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0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海内外专家蓉城共探光学科技

本报讯 日前,由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际光学和光子学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SPIE)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国际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学术会议”在成都市召开。

会议设立了9个专题,包括大镜面和望远镜、先进光学加工技术、光学测试和检测技术及设备、微纳光学和亚波长电磁学、超表面波和表面等离子体光刻、极端制造技术、新型制造技术、柔性材料和器件、传感和成像用光电子材料和器件,这些专题都是当前光学-制造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

会上,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等国际顶尖知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围绕光学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顾敏在会上介绍了他和团队研究的全新的纳米3D打印技术。“这项‘纳米3D打印’技术,能破解芯片制造、超级电容等国内目前亟待突破的问题。”顾敏说。“为什么计算机芯片难做?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小的‘雕刻工具’,目前,国际上通常以电子束为‘工具’,但价格昂贵、技术复杂,且核心技术由国外掌握,因此,目前芯片制造的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而纳米3D打印技术则更简单、更经济,可达到同样效果。”顾敏介绍,“不止芯片制造,‘纳米3D打印’在光存储、超级电容器也有前景。”

光学是一门古老又神秘的学科,千百年来人类追逐光、研究光,从激光到光纤再到现在的光量子通信,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比如:200920102012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都授予了光学科学工作者,2015年轰动科学界的引力波探测项目,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先后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550余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1000余件,授权专利达500余件,发表论文5000余篇。

(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