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4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2024年全国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意见》发布

本报讯 当前,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处于分蘖期,正是促进苗情转化、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阶段。近日,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24年全国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10月以来,主产区气温偏高、墒情较好,天气条件总体有利,全国冬小麦播种质量、出苗情况总体好于往年。但部分地区旺苗比例高,对安全越冬带来不利影响。各地要以培育冬前壮苗为主线,以控旺促弱、肥水调控、防灾抗灾、防控病虫为重点,因地因苗细化技术方案,扎实开展精细化分类指导,落实落地冬前田间管理措施,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来年丰产打好基础。

《意见》分区域提出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

黄淮海地区:一是查苗补种,确保全苗。及时检查麦田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严重的田块要及时补种补苗,可采用浸种催芽,开沟播种。对未补种的田块,可在小麦3叶期后进行疏密补缺,栽植以上不埋心,下不露节为宜。二是适时镇压,控制旺长。对播种偏早、有旺长趋势的田块,要视苗情长势,及时镇压,促根下扎,抑制旺长。对整地粗放、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松塇田块,要开展镇压作业,压碎坷垃,踏实土壤,弥补缝隙,保墒防冻。对土壤过湿、播种过深、麦苗过弱的田块,不宜镇压。三是因苗施肥,促弱转壮。对地力较差、基肥不足、长势较弱、分蘖不足的弱苗田块,要趁雨或趁墒追施速效氮肥,一般亩追纯氮35公斤,促根、叶、蘖生长。四是防病治虫,化学除草。要重点防治麦田杂草,冬前化学除草宜选择在小麦31心后、杂草24叶期、日平均气温在6℃以上的无风晴天进行。要做好小麦茎基腐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害的调查监测,积极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压低病虫越冬基数,提高防治效果。五是浇越冬水,确保安全越冬。要因麦田苗情墒情而定,土壤墒情充足的麦田可不浇越冬水;对整地质量差、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松塇、苗情较弱、墒情较差的田块要适时浇好越冬水。

西北地区:针对旱地冬小麦,一是因苗施策,分类管理。对弱苗田要以促为主,适时开展水肥调控、趁墒追肥,防冻保墒,力争促弱转壮;对旺苗田以控为主,及时开展中耕深锄、机械镇压或化控,实现控旺转壮;对壮苗田要促控结合、适促适控。二是培育壮苗,预防冻害。对耕作粗放、土块较多、没有耙实的麦田,在冬前要进行镇压作业,压碎土块,踏实土壤,弥补裂缝,防冻保墒;同时结合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促弱控旺转壮,提高植株抗冻能力。三是防病防虫,适时化除。冬前重点防治条锈病,加强蛴螬和白粉病的监测,适时开展药剂防控。对麦田杂草,可进行春草秋治,注意选择对路药剂,在杂草24叶期,日平均气温5℃8℃以上的晴天及时喷药化除,避免使用低温敏感性除草剂。针对灌区冬小麦,一是适时镇压,保墒增温。灌区播期墒情普遍较差,播种质量不高,各地应借墒进行镇压,压碎土块,压实土壤,保墒增温。二是适时化除,减少草害。目前苗情结构比较复杂,田间杂草基数较高,要适时适温适墒适苗适草进行化学除草。三是适时冬灌,培育壮苗。结合冬灌适苗追肥,要根据播种方式和土壤墒情、天气情况适当调整灌水时间与灌水量。四是适苗控旺,预防冻害。依据田间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控旺促壮。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是查苗补缺,种足种满。要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加快播种进度、应种尽种、种足种满。抓好秸秆还田,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并根据晚播程度通过适量增加播种量确保基本苗适宜充足,以弥补晚播影响。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催芽播种方式,缩短田间麦种吸水时间,加快出苗进程。对已出苗小麦做好查苗补缺工作,确保足苗、匀苗。二是合理追肥,促弱转壮。对部分基肥施用不足田块及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渍害僵苗等造成麦苗发黄的田块,在麦苗23叶期亩施尿素57.5公斤,促平衡生长。三是主动应变,防灾减灾。对部分未开沟麦田,要抓紧有利墒情开好沟系,做到三沟配套;部分沟系质量不高田块,要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确保内外三沟通畅,降渍防旱。对墒情较差的地区,需积极做好蓄水保墒、补墒工作;部分偏旱、有灌溉条件的田块,及时灌水,提高播种质量、出苗率和齐苗率。对旺长地块要适墒适时镇压、中耕或喷施化学调节剂控制旺长,增强抗旱防冻能力,防止冻害。对秸秆还田不匀、土壤过于塇松的田块,冬前要适当镇压,提高土壤保温、保墒能力,防止冻害。四是适时化除,防病治虫。对未出苗田块要抓住有利墒情做好封闭化除,效果不理想或未化除田块,注意温度回升后(冷尾暖头、日平均气温5℃8℃以上的晴天)根据草相适时化除,注意防止药害。

西南地区:一是加强苗期化学除草。今年秋播时土壤湿度大,田间操作困难,很多农户未进行播前化除或封闭除草,播后杂草大量滋生,必须在苗期适时开展化学除草。二是加强稻茬麦田水分管理。西南地区的渍害主要集中在苗期,中后期雨水较少,渍害较轻,但部分低洼地带和槽沟麦田,排水困难,后期也可能影响根系功能和正常灌浆结实。因此,要加强渠系和田沟清理,保持畅通。确需灌溉的麦田,要采取灌跑马水方式,缩短田间持水时间。三是加强旱地麦田抗旱管理。旱地土层薄、贫瘠、失水快,很容易受旱。在适期早播基础上,尽早开展田间管理措施,如早追肥、早灌溉,促进前期生长,到春季基本具备发达根系和较大的群体,能够抵御轻度至中度干旱。四是防御低温冻害冷害。播期偏早、播量过大、施肥过多,易导致小麦拔节过早、基部节间过长,遭遇低温冻害的风险增大。应及时采取镇压、喷施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延缓生长,培育健壮群体,增强低温冻害抵抗力。五是加强病虫监测防控。长江上游冬暖春早,蚜虫尤其是旱地蚜虫繁殖快、繁殖量大,容易发生蚜虫危害,特别是带来的黄矮病危害风险大。常年12月即会出现条锈病,从零星叶片或单株感染,发展成中心病团。且近几年红蜘蛛危害发生早、发生面广,黄花叶病毒病、茎基腐病也开始出现。因此,须加强病虫监测和防控工作。(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