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凉山州盐源县卫城镇打柴坡村,村民江宇芬带着驻村第一书记林涛来到自家的苹果园,查看树下的旱稻长势。两个多月前种下的旱稻,如今已有25厘米左右高了。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近年来,凉山州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在多地探索粮经复合种植和轮作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粮经复合种植是一种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复合种植的农作模式,可实现一地多用。”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记者探访了部分复合、轮作种植地区。
探索“一地双收”
6月5日,凉山州特色优势作物粮经复合模式集成创新与应用现场会在会东县江西街乡现代艾草产业园举办。这里通过在艾草园里种植冬马铃薯,亩均收益较单作马铃薯提升1200元。
当前,会东县新街镇河边村,还在探索烟苗培育与水稻种植“接力跑”。4月底烟苗移栽后,闲置的漂浮盘被用来培育水稻苗。“去年全镇推广粮烟轮作面积已达6000亩,盘活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总产值较单作模式翻了一番。”新街镇副镇长孙跃强说。
近年来,西昌市大棚葡萄发展迅猛,在西昌市推广的“粮食+葡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中,春播套作大豆,秋播套作马铃薯,经济收益明显增加。
此外,一些县市在高二半山区推广的“春薯秋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将马铃薯收获后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
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经作所副所长夏江文介绍,目前凉山州已开展旱稻、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麦、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和葡萄、石榴、苹果、芒果、蓝莓、花椒、蚕桑、烤烟等经济作物套作模式的研究。其中,以经济作物套作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最高,亩均增产500千克至1500千克,增收1000元至3000元。
记者从凉山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凉山州拟实现粮经复合种植35万亩。
苹果树下长旱稻
近年来,盐源县大力推广苹果矮化密植模式,农业技术专家也在探索如何高效利用苹果树下的土地。去年,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部分村民尝试了“旱稻+苹果”“大豆+苹果”“马铃薯+苹果”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其中,在卫城镇小范围试种的旱稻,亩产达550千克。
今年,盐源县在卫城、龙塘、棉桠3个镇进一步扩大了旱稻种植示范点,种植面积在20亩左右。江宇芬告诉记者,自家土地以往主要是种植苹果,有时候会在矮化的苹果园里种上大豆。今年经农业技术专家指导后,她在矮化苹果树下种了1亩旱稻。
记者了解到,目前盐源县试种的旱稻种子,是由盐源县农业农村局退休专家林凤鸣历经20余年培育而成的,是适合盐源气候的水旱两用粳稻品种。两个多月来,该县农业技术专家多次到试种区域查看旱稻长势,指导试种农户做好管理。
盐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专家谢玉国说,全县今年的旱稻目前长势较好。“管护到位,收获后每亩的产量可达550千克左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