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8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选择不放弃 坚持终不悔
“80 后”青年李红返乡创业带富一方



近日,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凤天村,李红正带着工人在地里忙碌着。“在栽种时要注意用细泥把根固定好,确保中草药的成活率……”李红一边做示范,一边给工人讲解。

看到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生机盎然的桑园,李红深有感触地说:“用自己的双手开辟田园,虽然辛苦但很值得。”

开辟荒山发展产业

今年39岁的李红是土生土长的凤天村人,毕业后在城里摆过地摊、当过印刷工人、开过餐饮店,生活也算过得富裕。

生活的转变发生在一次返乡后,当看到村里荒地杂草丛生,李红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土地要是能整理出来实现其价值该多好!”20185月,李红正式返乡创业,在双桥镇杨家冲村、凤龙村、凤天村流转了230余亩土地,其中大部分是撂荒地。

“放着在城里赚钱的生意不做,一个女孩子跑农村开荒搞产业,不知道是咋想的。”“开荒工程量大,农村产业发展见效慢风险大,稍不注意就会亏钱。”当李红回老家流转土地的消息传开后,父亲李开高第一个不同意,村民们也表示不理解。

顶着压力,在开荒的半年时间里,李红早出晚归,每天和工人在杂草丛生的荒地里割草、翻土……谈到这里,李红伸出长满厚茧的双手介绍道:“开荒半年,瘦了好几斤。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身上多处被杂草划伤。”

为此,李红的家人多次劝她趁前期投入不多干脆放弃,回到城里重新开餐饮店,但都被李红拒绝了。

“做一件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只要选择了,就不能轻易放弃,努力过、奋斗过,才不会有遗憾。”凭着这样的信念,李红没有动摇创业初心,一直坚持了下来。

门外汉变养蚕专业户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努力,230余亩撂荒地终于整理出来。随后,李红多次到资中、绵阳、自贡等地考察学习,看到了发展蚕桑产业的前景广阔,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201812月,李红在流转的土地上全部种上桑树,并多元化发展林下养殖、林间套种中草药。

创业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最初,李红也遇到了养蚕技术上的难题,但她虚心好学,为了尽快上手,李红多次参加镇蚕桑站举办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向周边乡镇养蚕大户学习养蚕技术。同时,她还通过视频、书籍自学,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一个养蚕专业户。

一天,李红到蚕房喂食,突然发现有蚕死亡。不知所措的李红急忙联系双桥镇蚕桑站技术人员上门检查,仔细检查后,确定是因为采摘桑叶不干净导致感染细菌死亡。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李红立即采取消毒灭菌和隔离,避免了交叉感染。

看到女儿蚕桑产业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李开高也逐渐认可,一有空就来帮忙。

伴随着一年的苦心经营,今年8月,李红先后养了38张蚕,蚕茧收入6万余元,算是挣下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在家门口就业,一年能够挣1万多元,顺利增收脱了贫。”凤龙村贫困户邓秀花喜滋滋地说道。据了解,李红的蚕桑基地有固定工人7人,繁忙时多至20余人,大部分都是当地贫困户,主要负责锄草、栽苗、采摘桑叶、剪枝等。

 “下一步将修建小蚕共育室,继续流转周边撂荒地扩大栽桑面积、增加养蚕数量,并在壮大自身产业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发展蚕桑产业,共同增收致富。”谈到未来,李红信心满满。

(唐泽学 本报通讯员 兰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