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仪式现场。
本报讯 7月8日,由成都市科协和重庆市科协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在成都科技会堂开营。成都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永出席活动并为营员代表授予营旗。成都市科协、成都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庆市科协相关负责人,全体科技导师、营员及家长代表约150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开营仪式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成渝两地营员代表王一山、罗明祥带来了主题演讲;作为本届研学营活动的科技导师代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生态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学博士熊勤犁为营员们带来了“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科考的30天”主题报告;来自简阳通材实验学校的唐天翼,作为营员代表发言,“本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遨游,更是一次能力的锤炼与友谊的播种。它将帮助我们学会在团队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学会沟通协作,学会将创意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案。”他的发言道出了全体营员的心声,也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对科技探索的热忱和对未来的憧憬。
11个点位横跨成渝
据悉,本届研学营以“智创少年行 逐梦新征程”为主题,精心规划了横跨成都、重庆两地的11个特色研学点位,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医药、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来自成都、重庆两地的80位营员将开启为期7天的研学旅行。
在成都段行程中,营员们将走进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探索生命演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奥秘;前往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亲身体验世界一流、领先中国的实训体验设备;探访四川大学先进高分子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近距离观察尖端材料科学改变世界的“魔法”;参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领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价值。
转至重庆后,研学内容同样精彩。营员们将深入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见证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医药、守护人类健康的创新实践;探访世界首座非潜水可抵达的水下遗址——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感受古代水文石刻与现代科技保护交融的奇迹;走进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感悟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科技强国的历史担当;并参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置身未来出行的前沿阵地,体验智能制造的澎湃动力;还将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和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在“芯”科技与AI应用的展示中,畅想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4大维度全面升级
自2021年起,成都市科协、重庆市科协携手开展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吸引了成渝两地320余名青少年踊跃参与。通过走进成渝两地科普场馆、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型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有力推动了两地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构建全域科普新格局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成为成渝两地青少年科技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
与往届相比,本届研学营深入挖掘成渝两地特色资源,持续深化“科技+研学”融合发展,在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导师配备、项目学习4个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着力提升研学的深度与实效,为全体营员提供难忘的科技研学之旅。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研学营紧密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同时深度融合成渝两地独特的科技资源与产业优势,构建了地域特色鲜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本届研学营持续深化与高校及企业的联动,营员们将有机会深入企业研发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生产一线。”研学营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传递前沿科技知识,提升营员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的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研学营导师团队的结构和配置得到进一步完善,邀请到知名专家和年轻科研人员参与其中。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引入了更多实践性强、贴近前沿的案例研究项目。
第五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不仅是一次深度接触前沿科技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点燃科学梦想、促进成渝青少年交流融合的宝贵平台。让我们共同期待科技“雏鹰”们在这个盛夏振翅翱翔,开启属于他们的“智创”逐梦新征程。(文、图由成都市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