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1日~12日,“第四届成渝双城科幻研究工作坊”在四川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青年研究者与科幻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幻在技术加速与文明转型时代的价值与路径。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50所院校和学术出版单位相关人员参会。
本届工作坊以“跨界·共生·未来人文”为主题,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共设置15场分论坛,涵盖科幻研究的多个前沿方向,呈现出跨学科、多维度、深融合的特点。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操慧在致辞中回顾了川大深厚的科幻创作和研究传统,以及与成渝多所高校的合作成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怡教授在主旨演讲中回溯了人工智能写作的历史,他结合自身及周围人员使用人工智能的经历,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可以利用海量数据库,使人工智能演变为创造性助手,对写作贡献必要的意见与审视。但同时人工智能也深刻挑战了人类的创作主体性、价值标准与文明自信。他强调并肯定了人类文学的独特价值,并期待一场关于生命伦理与文化哲学的重构,从而重新确证人类生命的意义。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蓝江教授的主旨演讲则认为,科幻小说的演变映射出媒介技术的深刻变革——从“话语媒介”主导的文本时代,迈向全面“代码媒介”控制的数字社会。随着行为记录为数据、成为人工智能的关键,人类的感知与行为正被全面数字化。他提出“以网络对抗网络”的反控制策略,强调通过重构底层协议与代码,寻求在高度控制社会中的解放可能。
本届工作坊特别设立“青年科幻研究表彰计划”,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来自多所高校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发表多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中国科幻研究的年轻力量与理论活力。(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