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天,在求职简历漫天飞舞的毕业季,刚从四川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毕业的潘田佳,从容地将简历投给了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不知不觉,他已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守了10余个年头。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海洋技术中心,见到了该公司资深研发工程师、2020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潘田佳,一位在科研路上执着前行的“工作狂”。
潘田佳在新加坡某船厂交流技术
工作中的潘田佳
用创新思维破解科研难题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作为一种新矿种和重要的潜在“未来能源”,受到世界关注,但因其开采难度大,迄今为止全球还未有国家进行有效的商业开采。为尽快掌握相关开采技术,国家相关部委开展了相关重点项目研发工作——“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以其在海工钻井领域雄厚的技术实力参与了其中一个子课题——“海洋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概念研究及试采挖掘机构原理机研制”的相关研究(即:水合物挖掘装置项目)。因长期以来工作兢兢业业、能力过硬、成绩突出,潘田佳成为该课题的总负责人。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属于前沿科学研究,可参考借鉴的资料和成功案例几乎没有,需要自行摸索研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项目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前期方案设计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潘田佳告诉记者,项目初期不知从何做起,为了能设计出一套科学且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大家下了不少功夫。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潘田佳凭借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查阅了大量技术文献,很快就理清了思路并开始前期的方案设计。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潘田佳发现常规的技术方案存在很大问题。“由于水下挖掘装置依靠泵自吸能力将挖掘物及海水(或河水)混合物吸入泵内并排出,若水底环境复杂,则容易引起泵的堵塞甚至损坏;若挖掘装置频繁维修,将提高费用成本,再加上高昂的海洋平台租金,项目就难以实施了。”潘田佳解释道。
方案前前后后更新了5个版本,但潘田佳还是毅然选择另辟蹊径,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设计新的方案。在技术方案不断被推倒又重来的反复实践中,潘田佳最终提出一个便于设备维护、保养周期更长、更经济、高可靠性的创新性方案,其总体方案通过了相关技术专家的评审,为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狂人”勇担重任
认真、顽强、“工作狂人”……这是潘田佳在同事眼里的样子。然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科研精神,潘田佳才经受住了工作中各种突发问题的考验。
根据原项目计划,水合物挖掘装置原理机应在2019年12月前完成制作。但在2017年10月,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却接到上级单位通知,水合物开采研究方面的国际顶级会议——第一届世界水合物大会将于2018年11月在成都召开,公司的水合物挖掘装置原理机要在会议期间展出。这意味着水合物挖掘装置原理机的详细设计和制作周期将缩短一年,任务变得紧迫而艰巨。
临危受命,潘田佳依旧沉着应对。他结合公司实际生产能力,精细分工,重新制定了为期5个月的设计开发计划。“因为是新的开发计划,我们要克服的技术设计难题有很多,比如挖掘滚筒设计、水下液压系统设计以及射流泵总成选型匹配设计等,时间紧任务重。”潘田佳说道。但这个务实肯干的“80后”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为了使项目按时向前推进,潘田佳常常带领团队成员挑灯夜战。
“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沉静。”潘田佳明白,任何慌张和焦灼,都会让项目的推进难上加难。在同事们互相鼓励的眼神中,潘田佳一直坚持着,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克服现阶段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努力下,水合物挖掘装置顺利完成制造,并整机发往第一届世界水合物大会进行现场展览,受到了参展嘉宾的一致肯定与赞赏。
为我国可燃冰商业开采奠定基础
“有句俗语‘有两把刷子’脍炙人口,而著名作家林语堂却自诩多一把‘刷子’,他不是说本事高于他人,而是用他自己的思考感悟、生活奔波经历,阐明了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和方式。正如他所说,人生在世,就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想解决问题时就会引诱你去思考问题,然后克服种种困难去解决问题,这样在科研道路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堡垒。”说起技术人员的“三把刷子”,潘田佳介绍,“这无非是查资料、推公式、论方案。做科研就是一山翻过又见千山,在项目推进的路上,‘三把刷子’专治拦路虎。”
在水合物挖掘装置项目中,难度最大的当属挖掘滚筒设计。因为此前从未设计过类似产品,无法获得该类型产品结构的试验数据,因此挖掘机受力分析对于设计的成败十分重要。
作为项目负责人,潘田佳又一次组织团队成员连续加班工作,查阅大量文献并从中吸取经验。从理论模型建立,到计算公式推导、数值计算,再到最后方案定型,潘田佳一心钻进了文献里,最终决定采用减速机驱动滚筒旋转进行挖掘破碎。
眼看项目有了眉目,但又一拦路虎摆在潘田佳面前:密封。国产减速机基本应用于陆上设备,很少有厂家生产水下减速机,尤其是对于样机而言,难度大、定制化、数量少的情况更没有厂家愿意接单。面对困境,潘田佳带领团队成员不厌其烦地与多个减速机厂家沟通,在沟通的同时,还与密封厂的技术人员探讨旋转设备水下密封技术。最终汇同多方资源,潘田佳确定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密封方案,促使水合物挖掘装置核心元器件之一的减速机得以成功制造。
潘田佳自豪地说:“该项装置的成功制造,也为我国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开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把科研精神传承下去
瞄准海洋,向海洋强国迈进,这一影响深远的战略抉择,是支撑潘田佳一路前行的不竭动力。但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更应该把科学知识和科研精神传承下去,才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2015年,西南石油大学邀请潘田佳担任机电工程学院兼职老师,而这正是他本科就读的学校。据潘田佳介绍,任教期间主要教授“海洋工程技术”这门课程,“这属于正常教学之外的扩展课程,一个月2个课时。”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教书育人并不是潘田佳的日常。但在这份工作中,不管平日里工作有多忙、多辛苦,他都认真地上好每堂课。他总是用心地去思考每一次讲课内容和每一个知识点,确保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干货全部分享给学弟学妹们。“我非常喜欢这段教学时光,恍惚间我甚至看到了当初怀揣梦想坐在教室里的自己。”潘田佳回忆道,“虽然只任教了三年,每个月课时也很少,但每当看着这群眼中有光的学弟学妹们,我觉得他们就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希望,我有义务教好他们。”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潘田佳亦如此,10余年的科研生涯,他将全部的青春铺在了中国新能源开发的航路上。
青年强则中国强。如今,潘田佳又将他熟知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未来的栋梁们。他说:“只有青年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宽广。”(本报记者 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