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7 期 / 第1版:要闻
亮成绩 谋未来
2025年四川省科技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310日,2025年四川省科技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24年全省科技工作成效,分析了当前形势,总结交流了经验,并对2025年科技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

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910项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

2024年全省科技工作多点开花

科技创新是战略支撑,也是四川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过去一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科技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多项创新指标快速增长。2024年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910项、增长20%,技术合同登记额达2607亿元、增长33.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总量达1.82万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总量达2.4万家,新增瞪羚企业48家、总量达312家;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增长25%,规上科技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6400亿元、增长8.7%,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至40.9%

创新平台能级稳步提升。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德阳高端装备科技城成型起势。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4个国家创新中心持续产出重大成果,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获得国际最灵敏暗物质相关试验结果,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科技研究成果斩获两项国际大奖。

抓攻关促转化成效明显。大力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产生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入轨等标志性成果,2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个水稻品种获评全国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

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加快建设。获批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新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改善。全省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制度,设立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基金,修订《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深入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优化实施四川海外智力集聚计划,3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围绕两个100”目标  深入实施6大专项

2025年四川科技创新工作这样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四川将如何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会议明确2025年四川科技创新工作路线图

要围绕两个100”目标(即:布局100110”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着力加强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重大技术成果;实施10010100”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出一批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产品,推动川字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完善国家级创新平台分类支持政策,布局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加快推进前沿科技攻坚,深入实施6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科技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先手棋计划,加强重点产业链科技攻关,确保实现全年登记科技成果5400项以上、增长10%以上。

要做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布局省级行业中试研发平台20个以上,打造特色应用示范场景100个以上;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引进培养,省市联动靶向招引品牌服务机构,确保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850亿元、增长10%以上,规上科技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6800亿元以上、增长6%;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开展财政资金先投后股试点、科技金融股贷债保联动试点,推动企业创新积分制天府信用通数据共享、结果共用。

要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确保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瞪羚企业50家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2.06万亿元、增长3%以上;增强高校院所创新实力,完善中央在川大院大所联系服务机制,优化重塑国家和省级大学科技园,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深入推进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组建四川省科技人才研究院,组织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释放科研设施服务潜力,提升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功能,推动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仪器设备全面入网,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要持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速构建创新协作格局。优化省域创新体系布局,统筹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德阳高端装备科技城等建设,支持宜宾、泸州、南充打造特色创新高地,提升国省级新区和高新区、经开区创新能力;深化川渝科技协同创新,实施川渝科技合作计划项目50个以上,加快建设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立法,提升川渝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对接,深化与浙江、广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省份科技协作,推动招院引所、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促成更多项目和机构在川落地。

成都市、宜宾市、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奕成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