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元市旺苍县中医医院普外科,提起科室主任熊伟,同事们总说他身上有种特殊的医者气质——白大褂的褶皱里藏着手术刀般的精准,温和的语调中裹着对患者的郑重承诺。这源于多年前他接过科室重担时立下的誓言:“要让科室的技术根基更稳,让每一位患者的心里更暖。”这份誓言,也成了他行医路上的不变准则。
手术台“定心”
以精准守护生命防线
深夜的医院里,急诊铃骤然响起。一位急性阑尾炎穿孔患者被紧急送医,血压持续走低,情况危急,家属在走廊里急得手足无措。此时,刚结束一台手术的熊伟,摘下沾着汗水的口罩,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只对护士说了句“准备二次开台”,便转身再次走进了手术室,给急性阑尾炎穿孔患者手术。
这样的“连轴转”,对他而言早已是工作常态。
但对熊伟来说,更棘手的挑战来自一位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由于肝硬化,患者的组织异常脆弱,病灶与周围血管、脏器的粘连如同绞缠的乱麻,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手术台上,熊伟全程凝神专注,每一次组织分离、每一次止血操作都需要精准到毫米。3小时后手术成功结束,他的手术衣已被汗水浸透,却第一时间找到家属安抚:“放心,结石已经取干净了,周围的血管也保护得很好,后续恢复会很顺利。”
工作以来,从熟练开展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到攻坚复杂胆道修复手术;从探索前辈未曾涉足的高难度术式,到改良传统手术以减少患者痛苦,熊伟始终抱着“敬畏生命”的初心。
病房“暖心”
以温情化解患者心忧
普外科是“清一色”的男医生团队,却常常被患者夸赞“比闺女还贴心”。这份温暖的口碑,离不开熊伟的言传身教。
科室同事至今记得一位七旬老人术后拒食的事。老人做完胃癌手术后,因对病情的恐惧,固执地认为“胃没了就活不长了”,术后几天里一直躺在床上不说话、不吃饭。得知情况后,熊伟每天查房时,都会特意在老人的病床前多坐十分钟。他没有生硬地讲解医学理论,而是找来食物模型,一边比画一边耐心解释:“大爷,您这次手术就像老房子翻新,虽然胃的结构有了变化,但后续通过调理,消化功能照样能好好运转。您要是不信,我明天就找几个术后5年还能下地干活的老病友,跟您视频聊聊,让他们给您讲讲恢复的经历。”
在熊伟的耐心开导下,老人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开始主动吃饭。“治病要医身体的病,更要暖患者的心。有时候一句温馨的话,比什么都管用。”熊伟说。
科室“用心”
以传承培育医学新人
刚担任科室主任那几年,普外科曾面临“技术骨干青黄不接”的困境:年轻医生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病例时容易慌神;高难度手术大多依赖老医生,团队整体技术水平亟待提升。为打破这个困局,熊伟把自己从医多年的手术笔记分享给大家。他还想出了“筷子夹黄豆”的办法,帮年轻医生练习腹腔镜技术。每当遇到复杂病例,他都会在术前组织科室医生召开病例讨论会,反复推演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直到每位医生都能清晰说出手术的关键步骤和风险点。
如今,旺苍县中医医院普外科能独立开展的手术种类,比10年前翻了一倍,不少年轻医生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在普外科的诊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其中一面“温言暖语胜春风,妙手仁心除病痛”的锦旗格外醒目。这14个字,正是对熊伟“以刀为器、以心为医”从医之路的最好注解。(唐福升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