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6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全国文明村”万佛村蝶变记 一方水土何以养一方文明

正午,大霍山腰的一家民宿,掩映在满山绿意中。所有房门都敞开着,笔者好奇地在房间中打量、穿行。房间的装饰质朴又不乏巧思,房前屋后,低矮的枣树已经结出密密匝匝的青果子,再过一段时间,就该染上嫣红了。旁边一户人家,门外一位正在打扫的青年看到笔者,微笑着点头致意……安静、平和、美丽,这是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给笔者留下的印象。

这样的美好是否藏着更深的含义?走在万佛村蜿蜒的山路上,笔者渐渐发现,一些场景在悄然诉说着什么:一个巨大的枣形雕塑伫立在碧波荡漾的湖岸边;整洁的村道旁,文明标语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村民们脸上常带着笑意……这些细节,这些气质,或许是全国文明村称号的最好注解。

基建筑基

从老式村落迈向现代田园

万佛村村委会坐落在大霍山脚。近日,村党委书记金利琼正和两位村民交谈。村民的女儿在城里工作,现在想回村修房子了。

当曾经的外出者开始向往家乡的慢生活,或许就是对一个乡村最好的赞美。眼前的乡村,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公路如脉络般在山间延展,水泥入户路似毛细血管连接家家户户。夜幕降临时,路灯点亮村道。生活污水经微动力处理设施净化,垃圾分类桶有序摆放。文化站、日间照料中心、医疗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的生活既便利又舒心。

行进在山间,一幢幢小青瓦、黄泥墙的农房时不时在绿荫中闪现。一打量,便知不同于普通农房;细一看,的确暗藏匠心。在政府引领、村民自愿的原则下,万佛村聘请乡村规划师对民居进行一户一设计改造,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提升居住品质,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为发展民宿产业埋下伏笔。2023年,主干道慧广路拓宽和河沟整治项目相继完工,村庄的生态宜居底色愈发鲜明。

村委会旁,一座形如枣花的现代建筑引人注目——万佛共富农事服务中心,背靠青山,面朝碧水。这座投资2900万元的综合体,集人才培训、研学实践、电商孵化、品牌展示于一体,既有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工作室,又有飘着咖啡香气的书吧。村里特有的枣饮品和魁星”“蜀关”“佛佑系列文创产品,昭示出乡村的创意与活力。

在万佛村,丘陵地貌的灵秀与现代化设施的便捷浑然一体:林木葱郁,道路蜿蜒如绸;农舍雅致,服务触手可及。这里的改变,不止于面貌的更新,更在于那份让人愿意驻足的生活质感。

产业兴村

从单一枣园到多元业态

在万佛村村史馆,一面产业年表墙勾勒出产业兴村的生动轨迹:2012年,村干部带领村民走出去取经,党员带头试种新品种,播下产业变革的种子;2015年,随着扶贫项目落地,贵妃枣种植规模突破1800亩;2021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80万元大关,人均纯收入向3万元迈进……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村庄的产业觉醒与突围。

身处四川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这里创新推行村组搭台子、村民出房子、市民凑份子、公司找路子、打伙挣票子发展模式。即村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平台,动员老百姓把闲置的农房归集起来,统一对外招商。市民出资负责房屋装修和院落环境打造,以所投资金作为股份参与分红。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通过赚取利润、参与分红获得收益。通过这套机制,实现政府、社会资本、村组、农户共赢。创新的合作模式令闲置农房焕发新生,年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

如今的万佛村,5000余亩贵妃枣林,200亩白马西瓜基地,千亩桃园,以及草莓、核桃、黑红薯、黑花生、香瓜等特色农产品成片种植,共同构建起个性鲜明的现代农业版图;滑草场上的欢声笑语,农家乐里的袅袅炊烟,40余户特色民宿的个性化改造,共同描绘出产业兴村新图景。有了这些基础,村里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贵妃枣生态旅游节,年均吸引12万人次游客前来体验田园之乐。那座形似枣花的农事服务中心,更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农旅融合的平台,让田间地头的优质农产品伴着田园乡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单一农业到多元经营,从传统种植到农旅融合,万佛村用实践证明:乡村要发展,既要守住根脉,更要勇于创新。这条产业兴村之路,正引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守着祖辈的枣园创业,心里更踏实——返乡青年何志军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8年,他放弃城市工作回乡,从父母手里接手13亩枣园,优化了老品种,错峰上市形成价格优势;也从四川农业大学设在村里的新品种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形成新老互补的品种优势。同时,他还在探索通过线上平台开拓预售渠道。像他这样的新农人,正用现代经营理念重塑传统农业。

文明润心

守望相助的乡村温度

我们村就是一个大家庭。金利琼道出了万佛村最宝贵的财富。

前几天,区里送来的一批肥料需要分发。三组小组长王明达和十几位村民志愿者前来帮忙,顶着烈日从上午一直忙到傍晚。

类似的场景在万佛村很常见——只要村里有事,微信群里一声招呼,村民们就会自发前来。在这个村,守望相助的传统已延续多年,互帮互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里具象化:村里修路时,家家户户都捐款,带着工具来帮忙;有人走失时,全村人连夜寻找;遇到困难家庭,大家都会主动捐款。农忙时互相帮忙插秧收割,旅游旺季义务维持秩序,遇到抗旱防汛更是全村出动。有事来不了的,甚至会请人送几件瓶装水过来,以表达歉意

2020年成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淳朴乡风有了更好的载体。站内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图书室等功能区,为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场所,也定期组织文明实践活动。

走进村史馆,这里不仅记录着村庄变迁,更展示着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家庭等典型事迹。向小龙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典范。我从小就和婆婆爷爷生活在一起,他们养育我长大,我也理所应当为他们养老。向小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万佛村的家风传承。村里每年都会举办三八妇女节表彰、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敬老等活动,文明乡风在活动中得到传承。

从向小龙四世同堂的小院,到王明达的志愿行动,再到何志军辛勤耕耘的果园,全国文明村的认证背后,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相互融合。正如罗江区文明办负责人周惠源所说:村民们都深爱着这片土地。(王三春 洪意 吴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