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丰收
一条条宽敞的乡村柏油大道纵横交错,路旁连片的葡萄园向远处延展,葡萄园旁矗立着一个现代化小区……走进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画卷便展现在眼前。
在这里,一串葡萄,让农民守到金土地、种出金果果、端上金饭碗,拥有了幸福基因。“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成为果园村目前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红色基因
引领葡萄产业发展
近日,位于果园村2组占地60余亩的好运来家庭农场内,农场主张雄正在开展采摘准备工作。“多亏了村党支部引导我们发展葡萄产业,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张雄笑呵呵地说,随着农场种植的夏黑、红富士、早峰三个品种葡萄全部上市,连日来,收购商们的电话接连不断。
张雄今年33岁,原本因为遭遇车祸生活困难。2009年,村党支部鼓励张雄发展葡萄产业,安排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还帮忙担保贷款、调配土地,让他充满了发展信心。目前,凭借葡萄产业,张雄平均年收入达100余万元。
“根据产业需要,村里还按照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公司、聚居区、扶贫开发、回乡创业等分类设置7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说,将支部建在产业上,依托党支部和党小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坚持“围绕产业抓好党建,抓好党建做强产业”,以红色基因引领产业发展。
2017年,曾在村党支部帮助下走上致富之路的张雄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了果园村家庭农场联合党支部书记。“现在我们主要为村里的家庭农场和散户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标准化种植,并引导散户适度规模化。”张雄说,目前,联合党支部覆盖全村32个家庭农场、100余户散户。
近年来,果园村走出了一条以葡萄产业为引领的致富路。目前,该村已种植特色葡萄5200亩,发展葡萄品种40余个,葡萄栽培技术实现标准化,成为彭山葡萄万亩示范区的核心区。凭借葡萄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元,较种植葡萄前收入翻了15倍。
改革基因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农村发展,无非是人、钱、地的问题。果园村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激发了人、钱、地的活力。
2007年,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理事杨志明想在果园村流转土地规模种植葡萄,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沟通,花了很长时间他也只流转了20余亩土地。
正在这时,彭山区开始试行“三级土地预推——资质审查前置——平台公开交易——风险应急处理”土地流转“四步机制”。杨志明通过公开竞标,顺利在果园村及周边流转了260亩土地,由此逐步走上了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之路,成为彭山的“葡萄大王”。目前,果怡农业种植葡萄及各类水果1000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
“如果没有‘两权’抵押贷款,公司可能没有办法发展起来。”彭山天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文均说。
该公司在果园村打造了2000余亩种植基地。2013年,公司以彭山启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契机,用962亩流转土地经营权作抵押获得综合授信800万元。在金融资金的支持下,公司成为彭山区蜜柚产业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龙头企业。
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彭山天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在果园村这片改革热土上,借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改革成长起来的企业。
今年46岁的余卫中是果园村10组村民。2013年前,他一直在外承包土建工程。2013年,看着家乡人通过种植葡萄一个个都发家致富了,他也决定回乡创业。目前,余卫中的“养生园”家庭农场共种植葡萄100余亩,年收入70余万元。
“在老家就能有好收入,过上好日子,何乐而不为呢?”余卫中说,果园村农业发展“有搞头”,他身边还有很多朋友想到果园村流转土地种葡萄。
据悉,近年来,果园村共有200余人选择返乡创业。除了像余卫中这样选择发展家庭农场的之外,还有不少投身水果、农资销售、水果初加工等环节。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过程,果园村人才济济。
和谐基因
铸就幸福生活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小错,大家退一步、让一步,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多好。”7月23日,在村委会调解室内,村民倪术均正在调解村里一个家庭的婆媳矛盾。
黎术均是果园村“均均和事佬”调解队的发起人,该调解队共由3名有威望并且会做、爱做群众工作的村民组成。截至目前,“均均和事佬”采取“讲亲情、说友情、诉邻里情”的多情融合调解办法,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60余件。
“均均和事佬”是果园村“五治融合”推进基层治理的举措之一。近年来,为构建农村善治格局,营造和谐的农村环境,彭山区在果园村试点开展了“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建立“街道党工委+村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组织体系,成立居民议事会、小区业委会、“均均和事佬”调解队、红袖标巡逻队等队伍,聘请村级法律顾问,形成了“政治有方、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智治有形”的城乡基层治理经验。
从土地承包到婚姻问题,从邻里打架到债务纠纷,自2016年担任果园村法律顾问以来,黄玲玉在法律咨询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近两年,她明显感觉自己在处理纠纷和问题上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了,反而是在制定小区管理规章制度、拟定合同等方面的服务事项变多了。“可以明显感觉到村民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少了,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了,氛围越来越好了。”黄玲玉说。
党建组织引领、改革活力四射、乡风文明和谐,果园村的红色基因、改革基因、和谐基因,最终铸就了果园村村民的幸福基因。“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大家都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如今问起果园村村民,大家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