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油气储运专家。西南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油气储运工程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长俊(后左四)和学生在一起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一条条油气管道犹如钢铁巨龙蜿蜒延伸,将油气资源输送到千家万户。如何保障油气在管道中输送的安全高效,是油气输送的重大课题。李长俊从业三十三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油气管道运行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油气储运工程的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硬实力
打造油气管网“西南名片”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油气储运工程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管网仿真相关的软件正被欧美国家垄断。刚研究生毕业没多久的新人李长俊要实现技术突围谈何容易?
那时候学校油气储运研究所只有一台电脑,要用电脑必须“抢”。白天“抢”不到,李长俊便用晚上的时间查阅资料、学习编程。熬夜通宵成了家常便饭,饿了就啃几口自己带的面包,困了就在办公室睡一会。
1998年,油气管道多相流仿真软件1.0版终于研发成功。李长俊和研究团队将其与我国油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拓展软件内核、升级算法、优化界面,软件在国内20多个主力油气田和设计院等单位得到成功应用。为仿真软件打破国外垄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全面迎来天然气管网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管网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面临新的挑战。李长俊结合国家需求,研究形成了由复杂油气管网仿真技术、大型油气管网优化运行技术、天然气储运系统安全评价与风险控制技术共同构成的油气管网系统高效运行与安全保障系列技术,为我国油气管网系统的安全、高效设计、运行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向高温高压凝析气、高含CO2、H2S酸性天然气等复杂天然气领域进军。李长俊发挥团队在仿真优化技术方面的优势,形成了高温高压复杂天然气安全、高效集输关键技术,获批了CNPC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在我国最高压力凝析气田、四川盆地几乎所有的高含硫气田、我国首条工业化CO2管道的设计和运行中,都能看到李长俊科研团队的身影。
不服输
带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现“突围”
今天,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也成为我国仅有的三个拥有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之一。但在2004年以前,学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连省级重点学科也不是。
2004年李长俊担任油气储运工程研究所所长。如何提升该专业在省内和国内的影响力,成为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2004年,学校有批专业要申报四川省重点学科,李长俊带领研究所老师去各个院校调研,并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在此基础上,李长俊带领团队梳理专业发展脉络,深挖专业内涵,提炼研究方向,专业发展的系统性逐渐明晰。同年,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顺利通过答辩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四年后,李长俊又带领大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还获得了超过10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资金,支撑了油气多相流体分析实验室的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建起来后,教师的科研能力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逐步增强。
“每一级重点学科的申报都为学科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也被激活。”李长俊把这称为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学科建设和评估助推着老师们产生更多成果,成果的产生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为了推动学科发展,李长俊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1项,各类横向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2项;出版教材、专著8部,发表论文280余篇。在此基础上,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国内乃至国际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爱学生
言传身教潜心育人
在李长俊33年的职业生涯中,有太多的光环和荣誉,但人才培养在他心中始终是头等大事。
多年来,不管科研任务多么繁重,李长俊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他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主讲各类课程9门。同时,他还带头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主编的国家面向21世纪、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专著被全国其他院校和石油单位广泛采用。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比仅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李长俊喜欢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他会故意留一些难题让学生们去查询资料,主动思考。对研究生,他会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特长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并通过每周专题汇报的形式,及时指导学生。研究生的论文他会每一个都认真看完,并标注清楚问题;青年教师申报基金项目,他会一起陪着熬夜加班修改到凌晨;青年教师过“教学关”,他会先当“评审”,指出问题。
“我快要退休了,希望团队的年轻人能继续发奋努力,把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的特色和优势一代代传承下去。”谈到未来,李长俊语重心长地说。(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