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6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浙商川南建厂 竹海村村民靠竹致富


破竹机分拣、码竹。

工人操作机器破竹丝。

工人整理竹制品半成品。

白节镇竹海村是泸州市纳溪区10万亩竹海核心区,毛竹面积2万亩。2023年,村里引进浙江商人林明川在此建起竹制品加工厂,此后一根根竹子成为串起生态与富民的链条,助竹农走上致富路

科技赋能

一年食毛竹2万吨

910日,笔者来到位于竹海村的泸州龙溪竹业有限公司,只见几辆装满毛竹的车辆在公司门口排队过秤,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现在我们的毛竹砍倒就卖钱了,村民在家门口上班,这都得益于林明川的竹制品加工厂。竹海村党总支书记龙朝贵说。

20231月,林明川到竹海村考察时被遮天蔽日的毛竹所震撼,赓即投入600余万元,历时6个月在竹海村建成了以加工毛竹制品为主的泸州龙溪竹业有限公司。为实现竹制品加工产能和效益最大化,林明川引入人工智能设备,包括智能破竹机、拉丝机和烘干机等,既增加了产能,又提升了竹制品的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让企业和竹农都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林明川说。

笔者在竹制品加工车间看到,工人将一根根原竹送入一台破竹机,短短几十秒机器便将一根原竹破成宽度一致的竹片,再由机械臂自动码放在推车里。以往破竹都是靠工人,用刀具操作,效率低,出材率也低。林明川介绍,智能破竹机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每根竹子的直径、厚度、弯曲度等进行智能识别,判断最合适的破切方式,并自动区分不同厚度的竹片,由机械臂分类堆放。一根毛竹在短短几十秒内就完成了身份识别精准处理

有了科技的助力,林明川的竹制品加工厂对毛竹的年量达2万吨,可加工的竹制品年产值达8000万元。

靠竹吃竹

竹农走上致富路

竹制品加工车间,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分工协作,将破竹机剖开的毛竹片进行拉丝、打磨、捆扎、烘干……一系列工序下来,毛竹就被加工成筷子、烧烤签等竹制品半成品,畅销川滇黔渝。

虽然有了科技助力,但竹片拉丝、捆扎和烘烤等环节仍需要人工完成。林明川说,竹制品加工车间长年解决3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由于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一个月下来,工人们的月收入少则5000元,多的超过7000元。而公司组建的780余人的毛竹砍伐队,人均月收入更是高达1万元。竹海村2社村民王义昭告诉笔者,他所在的毛竹砍伐队每月砍竹量都在1200吨左右,每个队员每月能有1万余元的收入。

靠山吃山,靠竹吃竹。竹海村家家户户将自家栽植的毛竹卖给竹制品加工厂,每亩能获利1000元左右。这两年,竹海村1065岁的脱贫户刘富清将自家的10多亩毛竹卖到竹制品加工厂,年收入上万元。自己没出一分力,没流一滴汗,年年的收入稳稳当当。加上砍伐队科学地间伐,毛竹还越长越茂盛。刘富清高兴地说。

如今,靠着林明川的竹制品加工厂,竹海村村民走上了靠竹吃竹的致富路。一年下来,全村2万亩毛竹给竹农和砍伐队队员带来近1000万元的收入。林明川说。(周超文 梁隆宇)

(图片由周超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