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8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蒋国珍:把初心和使命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蒋国珍,眉山市科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曾先后定点联系帮扶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2年开始,她用8年多时间,走田坎、跨门坎、进心坎,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忠实履行职责,将工作立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田坎”

用脚步丈量民情

2012年是蒋国珍最难忘的一年。当年,市科协对口帮扶彭山区谢家镇,她作为帮扶干部开始进村入户,零距离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此时,定点联系户李芸一家如何脱贫就成了她的“心病”。

因年轻时受过刺激,李芸精神出现异常,多年来一直情绪反复,家庭重担全部压在母亲喻学勤身上。除了开销要依靠喻学勤的退休金维持,每月还要负担李芸900多元药费。

帮什么?如何帮?通过走访,蒋国珍明白,李芸才是这个家的“心结”,让李芸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个家庭的贫困包袱才会卸下。

为了让李芸踏入社会,蒋国珍提议,让李芸在街上摆摊卖生姜和大蒜。李芸很勤奋,摊位在母亲喻学勤的帮助下打理得很顺利,每个月也有400多元的收入。可好景不长,2013年的一天,蒋国珍接到了一通电话,喻学勤告诉她,因为摊位必须全部入市,且又被安排到偏僻、靠近厕所的位置,李芸担心生姜和蒜卖不出去,在家里急得来回走。

接到电话,蒋国珍详细询问了情况,积极同镇政府、社区及商家协调,最终将李芸家的摊位换在了比较满意的位置,这才打开了李芸的心结。

时间来到2014年,李芸家因办理低保需要给李芸做精神方面的鉴定。“记得看病那天一早,在车站接到李芸母子就直接前往了医院。”蒋国珍回忆到,在鉴定前,她做了很多功课,提前帮忙联系了医生。鉴定现场,李芸不仅没有排斥,还跟医生进行了半小时的交流。鉴定完成后,蒋国珍带着李芸母女在医院附近散步,路上,李芸第一次开口对她说话,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跟他们家联系快2年了,那是她第一次开口说话。”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蒋国珍眼泛泪光。2年时间,她用真心换真情,“焐热”了李芸的内心。如今,李芸家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跨门坎”

用真心听取民意

2015年上半年,蒋国珍又被安排对口联系谢家镇李山村,对口帮扶贫困户周在君。

当时周在君70岁,体弱重病,患有严重的肝腹水,儿子也患有精神疾病。一家四口挤在低矮的土坯房里,房顶的瓦时不时掉下来,经常是“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生活非常艰苦。

如何改变他家住房条件,成了蒋国珍的“必答题”。

填资料统计收入,联系部门寻求资金帮助,统筹规划住房方案……蒋国珍把周在君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我把他们当成了亲人,我必须要帮助他们。”那段时间,她经常干着“跑腿员”“快递员”的活。

“他们家缺乏劳动力,资金也有限,当时确实想了很多办法。”蒋国珍回忆到,通过与镇政府、村“两委”、驻村干部协调对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最终才以购买的方式为他们一家找到了安身之处,让他们住上了好房子。如今已经75岁的周在君感慨万分:“我这一辈子,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再也不怕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了!”

周在君家的事解决了,蒋国珍又将帮扶的目光转向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在一次走访调研过程中,蒋国珍了解到村内有座漫水桥,每逢涨水,学生无法出行读书,安全隐患非常大。她立即将此情况向单位汇报,最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座崭新的漫水桥应运而生。

在蒋国珍的协调帮扶下,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大变样”:一条3.5公里的村道扩建完成;一条2.5公里长、4.5米宽的土路也改建完成;山坪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也如期完工……蒋国珍用真心、真情、真意跨过了一道道门坎,将听取的民意件件落实,件件办结。

 “进心坎”

用实干焐热民心

在谢家镇和李山村帮扶后,2017年,蒋国珍又到仁寿县钟祥镇合兴村开展扶贫工作。

在合兴村(原新祠村),蒋国珍要同时帮扶联系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鉴于前两次的扶贫经验,蒋国珍除了全力做好贫困户帮扶工作外,还着力于推动“科技扶贫”,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的作用,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加快合兴村脱贫攻坚步伐。

三月的合兴村,暖意十足。午后,在村委会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正驻足观看科普宣传栏内关于春季藤椒种植栽培技术的内容。长长的宣传栏内,不仅有农事知识,还涉及法律法规、生活科普、银会合作等方面知识,俨然成为村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窗口。

但要想合兴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发展才是“硬支撑”。为变“输血”为“造血”,蒋国珍和驻村干部一起制定出以产业帮扶为重点的致富思路。2019年,吸引业主黄金文落户合兴村,流转560余亩土地进行李子种植。期间,蒋国珍所在的单位还拿出10万元开展帮扶,助力村上发展产业。

如今,昔日的合兴村已大变样,贫困户们脱贫了,道路变得宽敞了,村级阵地更漂亮了,村民们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站在新起点上,蒋国珍还有更多规划:要更勤力带着村民们奔向更高质量的生活。(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