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5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靶向治疗把肿瘤活活“饿”死(二)

文彦

肺癌的靶向药物很多,总体分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针对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病人。最常用靶向药有一代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二代的阿法替尼。服用一代二代药物的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T790M耐药,影响疗效,这时可考虑用三代的奥希替尼(又叫AZD-9291)。

第二种是针对出现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重排的病人。最常用的药物有一代的克唑替尼,二代的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和布加替尼,三代的劳拉替尼,现在国内能买到的只有克唑替尼、塞瑞替尼和阿来替尼。

第三种是针对没有明显基因突变的病人。可以采用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或者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可以单药使用等。

想进行靶向治疗的患者建议先做基因检测,因为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该使用哪种靶向药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举例来说,对于腺癌的患者,如果基因检测EGFR敏感突变的,有效率可达70%左右;如果EGFR阴性的,有效率为1%30%

由于肿瘤属于异质性疾病,个体差异较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靶向药物可以治疗所有肺癌患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每年都会发现新靶点,出现新的靶向药物,通过靶向治疗实现肺癌慢病化管理的愿望指日可待。

靶向药常见副作用是皮疹和消化道反应。每个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不同,有些药物会出现肺、心血管系统的毒副反应,甚至包括心脏的一些很明显的毒副反应;有的反应很明显,患者仅有不舒适或痒的感觉,但像心脏毒性反应和肺纤维化是可致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能单纯的从一个副反应发生或发现来说明问题,更多要看发生副反应的强度、程度,来明确是否需要干预。所以针对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副反应,应该有所针对性的侧重点。作为患者,在服用一种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与临床医生多沟通,明确哪些指标需要监测,哪些指标需要长期观察,这样才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作者系四川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