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华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的心脏承受着诸多压力,而急性心肌梗死就如同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又称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迅速坏死的一种急性病症。冠状动脉作为心脏供血的关键通道,一旦受阻,心脏的正常运转便会即刻受到严重影响。
该疾病发病时,患者通常会经历剧烈的胸痛,胸痛通常集中在胸部中央或偏左位置,疼痛性质犹如被重物压榨,并可能伴有闷痛或紧缩感,引发的疼痛常常让患者产生一种濒死的感觉。同时,疼痛可能会向左臂、颈部、下巴乃至背部放射。除胸痛外,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大量出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胸痛长时间持续且毫无缓解迹象,务必即刻前往医院就诊。每一秒的耽搁,都可能使更多的心肌细胞走向死亡,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冠状动脉堵塞的主要“元凶”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这些斑块如同血管壁上的“垃圾沉积物”,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如情绪的大幅波动、过度的劳累、血压的急剧上升等,可能会导致斑块突然破裂。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迅速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在极短时间内将冠状动脉完全堵塞,诱发心肌梗死。
面对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夺命杀手”,治疗过程须争分夺秒。一旦确诊后,需尽快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供。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溶栓及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药物溶栓是借助注射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但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支架精准送达冠状动脉的狭窄或堵塞部位,撑开血管,使血流得以恢复,其效果更为直接显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还需长期服用诸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作,并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治疗。
“防患于未然” 始终是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基石。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坚持每周至少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睡眠也同样重要;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将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降至最低。
急性心肌梗死虽然来势汹汹,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深入了解其症状表现、发病原因,积极践行预防措施,发病时能迅速反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便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生命健康的威胁,确保心脏始终保持强劲有力的跳动,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