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亦称作“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且常在夜间发作。脑梗的发生并不是毫无征兆,发作前,身体会出现一些异常信号。
出现以下症状当心脑梗发生
脑梗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发病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麻木、视物异常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
有临床数据显示,脑梗常发生在后半夜。这是因为此时人体血液黏稠度最高,且在睡眠状态下血流速度较慢。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血管狭窄,更易导致脑血管堵塞,引发脑梗。脑梗发病迅速,病情险恶,提前识别发病信号十分重要。睡觉前,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当心。
1.进行性头晕、头痛。睡前出现进行性发展的头晕、头痛症状,且比平时更剧烈,甚至看东西天旋地转,可能是脑组织缺血引发的血管痉挛所致。
2.身体一侧发麻。脑梗后,由于一侧头部神经受到压迫,身体一侧会突然发麻不适,伴有言语不清的表现。
3.视物不清。睡前突然两眼发黑、视物不清,休息后仍无法缓解,这可能是由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供血不足引发的视网膜缺血。
4.频繁打哈欠。睡前频繁打哈欠,并伴有全身无力、嗜睡、明显头晕等症状,应警惕脑部严重缺氧。
5.经常流口水。睡觉时流口水,同时伴有嗜睡、头痛、嘴眼歪斜等症状,可能是局部脑组织缺血所致。
脑梗有一套自查方法
高血压、吸烟、心脏疾病等是脑梗高危因素,同时,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腹型肥胖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预测脑梗发生风险高低,首先要了解自身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可根据以下项目自查: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当收缩压升高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升高10毫米汞柱,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2.超重或肥胖。体重过重或肥胖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等,这些均为诱发脑梗的高危因素。
3.抽烟、酗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增加脑梗风险。
4.高盐高脂饮食。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之一,高脂饮食是引起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二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建议日常盐摄入量为6克,对于盐敏感人群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控制在3克以下。
5.缺乏体力活动。缺乏运动或体力劳动付出的代价很大,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肌肉疾病等都可能出现。
6.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脑梗虽然不是遗传性疾病,却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疾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若直系亲属中有人患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患脑梗的风险可能比普通人更高。
尽早防控是关键
脑梗并非“一次发病,终身免疫”,而是“一次发病,再发频繁”。掌握正确预防知识,可尽早防控脑梗,避免发病或减少后遗症。
1.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及时排出大脑代谢废物。
2.晚上不要暴饮暴食,特别是少摄入高糖、高盐、高脂类食物;多摄入蔬果、谷物杂粮、鱼虾类食物。
3.尽量少饮酒,戒烟并避免吸二手烟。
4.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情绪激动会加重心脑负担。
5.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有脑梗家族史的人群,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尤其是脑梗相关筛查,如颈动脉超声、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等,及早发现异常指标和潜在问题。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便尽早得到治疗,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此外,对于有过脑梗病史的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坚持规律服药,并定期到神经内科门诊复查。在必要情况下,采取手术治疗以解决致病原因。(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