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验收组对四川省水利厅节水机关建设工作开展验收
5月11日,在双流区空港花田开展节水宣传
省水利厅机关节水宣传栏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据统计,2018年,我国用水总量6015.5亿立方米,较2017年减少27.9亿立方米,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约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逼近红线。节水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改善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2014年,国家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把节水放到了治水兴水的首要位置,赋予了节水新的内涵,对节水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四川省为深入贯彻“十六字”治水方针和《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治水总基调,围绕提高用水效率,先后启动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落实河(湖)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等措施,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今年3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的通知》,要求到2019年底前,水利部机关、部直属各单位机关、各省级水利厅局建成水利行业节水机关,2020年底前,各省地(市)、县级水利(水务)局机关全部建成节水机关,并依据《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标准》进行验收,探索可向社会复制推广的节水机关建设模式,示范带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四川省水利厅坚持把“节水”放在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着力夯实基础工作,积极构建节水体系,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四川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始于2003年。这一年起,四川陆续开展70个省级重点县和4个国家级试点市节水之路。一路走来,四川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始终遵循“刚性约束、监督问责,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政策引导、两手发力,技术引领、产业培育,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原则,探索出了四川经验。
从“会用水”到“用好水”,节水观念已在巴蜀大地深入人心。
法制先行
节水型社会建设蹄疾步稳
建设节水型社会,首要在于建章立制。
四川省按照水利部节约用水攻坚战相关工作要求,突出抓好制定完善节水法规体系。2017年9月,正式启动《四川省节约用水办法》立法工作。在开展省内外节水立法调研、广泛征求系统内意见的基础上,已形成《四川省节约用水办法(第8稿草案)》。12月2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水利厅联合印发了《四川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将重大节水行动细化实化到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中,提出了省级相关部门任务分工、时间表和路线图等。
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用水、输水、管水各方面和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必须有规可循。2002年,《四川省用水定额》修订,并于当年实施。随后,《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修订完毕。接着,印发《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实施《四川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17—2020年)》。
建设节水型社会,重在制度创建落实。2014年,省级层面开始,逐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红线”即是“高压线”,明确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将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17年,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今年8月,水利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市州抓紧开展节水评价工作,并参照执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节水评价篇章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征求意见稿)。为督促各地工作的开展,将节水评价纳入了水利厅综合督导和对市州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条条红线,筑起四川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底线。截至目前,巴塘县东南引水工程、泸州市合江县洪流水库等9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1个水资源配置规划开展了节水评价,其中,巴塘县东南引水工程、泸州市合江县洪流水库两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批复。
2016年3月,四川省首次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了全省《用水定额》(DB51/T2138-2016),涵盖了农业、畜牧业、渔业、主要工业、城市公共生活和居民生活等主要用水行业(共计310项),特别制定了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为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节水监督检查等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按照水利部“在2~3年内全面建立节水标准定额体系”的要求,省水利厅已于今年4月底向水利部报送省级用水定额修订工作计划,对修订工作原则、范围、框架等作出规定。拟于2020年底前修订完成。
建设节水型社会,离不开市场的参与。下好产权改革这步先手棋,用活水价形成机制,不断激发节水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全省陆续完成“小农水”确权颁证工作,确保农业这个用水大户的每一项工程“有人管”“管得好”。进而,减少输配水环节的“跑冒滴漏”。随后,启动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2017年,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从此四川的农业用水开始“计量收费”。去年,我省再出重拳——全面试点水资源“费改税”,体现水资源稀缺性的主要经济杠杆持续发力。
如今的四川大地上,以刚性约束倒逼节水、以严格制度规范用水、以有效政策激励节水已成常态,节水型社会建设蹄疾步稳。
示范引领
全面打响节约用水攻坚战
摊开四川地图,可以看到: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季节性、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同步交织。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多年用水总量中农业占70%以上。节约用水,首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是节水的重中之重,四川省以改革为抓手,以技术革新为契机,以示范带动为窗口,连续多年,全省农业用水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借助河(湖)长制实施,每一条河流、湖泊均朝水质向好、水量稳定的趋势转变,全省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水质性缺水持续缓解。2018年,全省发展高效节水灌面15万亩,新增节水能力4901万立方米、粮食生产能力3845万公斤,受益人口140万。
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补齐短板。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制定实施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强化节水管理。不断强化入河排污口、取用水监管,严格审批用水许可证,分级建立重点取用水户监控名录,督促取水单位安装取水计量设施,纠正未经许可的取水行为。
建设节水型社会,示范引领必不可少。从粗放用水到节约用水,“窗口期”如何缩短?答案是节水示范创建,引领社会节水风尚,进而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和行为规范。从2011年开始,省财政投入21亿元建设7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重点县,目前已完成第一批30个县建设,第二批40个县正加速推进。过去两年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新增节水能力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88万。
四川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标杆”作用,周密部署全省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印发《关于开展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全省市级节水机关建设标准,安排部署厅直属单位和市县水务局开展节水型机关建设工作,明确2020年底前完成任务。在厅本级,成立了水利厅节水机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厅长胡云担任组长、相关分管厅领导为副组长、厅相关处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强力推进厅节水机关建设。编制了《四川省水利厅节水机关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并经厅党组研究决定,调整部门预算用于厅节水机关建设并报省财政厅批准。12月6日,四川省水利厅节水机关建设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组验收。
近年来,四川陆续出台省级公共机构、学校、工业企业节水型单位创建标准,让全社会节约用水有章可循。2017年水利厅联合教育厅制定了节水型学校创建标准,提出创建目标、程序和条件。2019年4月,按照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关于开展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水利厅与教育厅启动高校合同节水管理工作。8月30日水利厅又会同教育厅组织召开了四川省高校节约用水工作座谈会,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节水服务机构搭建合作平台,研究探索建设高校合同节水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尽快建成节水型高校。9月25日乐山师范学院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将签署协议。目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大、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均已列入我省高校合同节水推荐名单。据统计,全省累计建成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28家、节水型省级机关单位65家、节水型居民小区105个,市(州)创建节水型单位799个。
体系构建
四川节水之路将越走越宽
处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四川,站在新起点上,节水型社会建设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何落子?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的答案是:组建全新节水工作组织体系、水资源监管体系、节水激励约束体系和多元共治体系,确保川内水安全、河湖长清。
抓住机遇,扫除节水工作“盲点”。借助机构改革,四川将突出节水管理的跨行业协调职能,统筹制定节水目标任务、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构建覆盖蓄、供、输、用、排等各涉水环节的全链条节水管理体系。同时,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重点,明确各部门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建立落实“节水优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管理责任。
逗硬规则,监管取水用水排水管护的各环节、全过程。在生态脆弱和严重缺水地区实行项目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建立体现区域差异的节水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水量指标分配体系,探索建立节水统计制度,建立水资源督察制度。推动节水地方立法,明确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单位和个人义务,厘清管理权限、节水措施和监督考核机制;推行节水目标责任制,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省级水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未来,四川的节水之路将越走越宽。
因地制宜,不断激活社会节水潜能。建立水源差异化的供水价格体系,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明确行政区域或流域取用水权益,探索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创新节水服务模式,在公共领域、高耗水工业等领域率先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今后,四川的节水举措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
全民参与,把节水转化成各方参与的“大合唱”。推动将节水纳入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断加码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加强高等教育节水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省(区、市)、城市、企业之间的节水合作与交流,对标国际国内节水先进水平,开展节水项目合作示范……四川大地上,爱护水、节约水、珍惜水正在成为社会风尚。
建设一个水资源利用更高效、用水更安全、水质更优良的四川,正在成为现实。(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