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7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认识灾害风险 营造宜居地球
——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成功举行

本报讯 作为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16场平行论坛之一,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于11月26日在成都举行。论坛围绕“认识灾害风险,营造宜居地球”的主题,旨在促进灾害科学基础研究,推动全球防灾减灾科技协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营造安全、绿色、韧性的人居环境。

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崔鹏担任主席。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学华、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王嘉图、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所长文安邦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论坛聚焦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和挑战,设置了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物理机制与动力过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四个专题板块,邀请了7个国家的18位世界知名科学家作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作了题为“极端降雨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报告。张建云认为,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加强了水循环过程,夏季风增强,为极端天气水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他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要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的水质,要采取减排措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流域城市防洪除涝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提升社会承灾体应对极端灾害的韧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带来了“2022年长江极端干旱与适应性管理”报告,重点谈了2022年长江大旱及其成因和适应性对策。夏军表示,今年极端干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应对水旱灾害,既要有国家水网水库群的工程措施,也要有预警预报、调度及保险的法规组成的非工程措施,这二者缺一不可。”夏军说。

崔鹏表示,应对自然灾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也与未来的发展与安全紧密相连。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灾害影响日趋严重,希望通过国际科学界的携手合作,共同加强灾害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对话合作,传播灾害风险最新认知,交流灾害风险防范经验,促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共建安全、韧性、绿色、可持续的“宜居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人居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