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1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老篾匠刘声学坚守编织梦

刘声学编织篾货

一根长长的竹条,经篾匠师傅的巧手制作,很快就变成背篓、凉席、筲箕等。在竹编这一传统民间技艺亟待传承的时候,内江市东兴区的老篾匠刘声学也选择一直坚守。

伸出双手,这位已经73岁的老人的十根手指像松树皮一样粗糙,摊开手掌,满是被篾片和篾刀刮伤的痕迹……正是这双布满“沟壑”的手,编织了不计其数的竹器,也编出了一个老手艺人最平凡的生活。

双手编出幸福生活

10月23日下午,刘声学正在店里编背篓。

“娃娃背篓怎么卖?”“120元一个。”“给我拿一个。”购买了一个娃娃背篓的市民张强告诉笔者,刘师傅编的篾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欢。

背篓、刷把、烘笼、撮箕……这些篾货在刘声学的小店里都有出售。之前,刘声学出售的篾货都是从乡镇进货,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事竹编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篾货缺货。顾客需要怎么办?刘声学便开始自学编织篾货,照着样板编。经过不断摸索、加以改进,他的篾货越编越好。

坚守老手艺,满足群众需求。刘声学编织篾货10余年,对这门手艺有了感情,也依靠手艺过上了幸福生活。“很踏实,很满足。”刘声学说。

用心编织好篾货

笔者看到,一根偌长的竹子,刘声学先用不同样式的篾刀一剖再剖,最终劈成宽窄厚薄一致的篾条,然后打磨光滑。

“靠近竹皮的篾片叫篾青,柔韧结实,多用以编织细密的或经常下水的篾器;靠近竹心的是篾黄,竹质较脆,很难剖成细篾丝,可以用来编制大而粗的竹制品。篾片处理好后,就可以开始编了。”刘声学一边剖篾,一边向笔者介绍。

竹编是耗时的细致活,刘声学一边编一边念叨:“竹子必须得冬天砍伐,因为不容易被虫蛀。砍回来的竹子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经过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编、织、削、磨等十几道工序,而且大多需要手工操作。”

“编一个背篓需要多长时间?”“一天时间就可以编好。”刘声学说自己一边守店一边编篾货,看重的是这门手艺和编制的过程,如果一天不编,手就感觉不舒服。

“刘师傅编的篾货环保、实用。”来店里购买了篾货的顾客都对刘声学的手艺赞不绝口。

担心老手艺后继乏人

如今,古老的竹编手艺正面临失传,刘声学对此有些感慨。他告诉笔者,30年前,他们村有20多位篾匠,现在一个人都没有了。

“我已经把竹编当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把生活和梦想都编在里面,所以从不奢望靠它要赚多少钱,就是希望我们的后辈还知道它,还认可它的价值。”刘声学说,现在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竹编手艺传承下去,不想竹编手艺到最后只能成为后辈的一种记忆。

刘声学坦言,如今,由于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的制品替代了竹制品,篾货不再成为大家的首选。另外,当篾匠至少得做3年的学徒,学艺时间久、干活辛苦又不赚钱。“可想而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了。”

当问及刘声学为何选择一直坚持时,他如是说:“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一直编下去,希望自己坚持得久一点,也许能遇到愿意学的人。”(本报通讯员 兰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