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6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你对手机上瘾了吗?
让你成瘾的不是App,而是缺乏有意义的生活

无论何时都要刷刷手机,不刷就觉得不安;一刷就停不下来,刷完又后悔,但没过一会儿又心痒难耐……如果你也是如此,那么很不幸地告诉你,你很可能已经“手机成瘾”了。

既然都上瘾了,那此人肯定非常喜欢玩手机吧,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伊森·尼克拉斯和瓦兹利·迈克尔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则指出:那些天天刷手机的人,心底里可能并不喜欢这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多巴胺的圈套:想要≠喜欢

在日常用语中,“想要”与“喜欢”有何区别呢?试想,当一个人说自己喜欢一幅画时,可能并不代表他想要买它,也许只是单纯在表达欣赏和赞美。但如果他说他想要这幅画,那他的意思就是想拥有这幅画,其中包含了占有之意。所以,想要强调的是占有,而喜欢更多是表达欣赏。

成瘾的一大特征,就是在成瘾者内心感受中,想要的程度很高。那些沉迷于酒精和毒品的人,与其说他们真心喜欢这些东西,不如说他们的大脑已经对该类物质产生了依赖,这使他们常被“想要”的冲动所驱使。而伊森·尼克拉斯和瓦兹利·迈克尔则认为,可以用这一机制来解释手机成瘾现象。

每当我们刷消息或视频时,大脑中都会有一个期待:会不会出现新的消息或短视频,这就使人体大脑中的奖赏回路被激活,刺激人体持续产生多巴胺,从而使人们变得兴奋且愉悦,不停地把手机刷下去。可一旦把手机放下,兴奋感稍一减退,人就会变得不安。为了缓解焦虑,人们希望再次获得多巴胺,于是又点开手机……周而复始之下,这就使奖赏系统变得越发敏感,越来越容易被激活。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使人陷入了“刺激——愉悦——愉悦强化——成瘾”的消极循环中。

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如今人们容易玩手机上瘾,这一方面是由于App设计者深谙营销心理学,毕竟只有让使用者“难以自拔”,才能获得更多商业利益;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思自己,为何我们宁可沉迷在这份虚幻的快感中,也不去做自己真正喜欢且有意义的事?这就不得不提到“空心病”。这是一种由于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其症状表现为:对生活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存在主义心理学很早就关注到现代人的这种精神困境。精神医学专家欧文·亚隆曾说:“现代社会中,人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在没有外在坐标指引的情况下,找到生命的方向。”不过,一个人若想要找到人生的方向、做有意义的事,那得先回答“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而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中,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所以,也许人们对手机的沉溺,也是这种精神困境的一种反映。

上瘾也可以很积极

现实主义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认为,上瘾并不都是消极的,也存在积极上瘾。想想那些每天练琴16个小时的钢琴家、能风雨无阻跑几十公里的跑者以及每天挥棒600次的棒球运动员。威廉·格拉瑟认为,这类人其实是对每天进行的活动上瘾了,但他们属于积极上瘾。与消极上瘾者不同的是,积极上瘾者并不为牺牲的时间而感到后悔,反而认为这种投入很有价值。他们不仅能从上瘾行为中获得精神力量,而且能借助这些力量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想要做的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让自己积极上瘾的事呢?威廉·格拉瑟指出,形成积极上瘾需要时间,而且无论参加哪种活动,积极上瘾通常不会在6个月内形成,你必须坚定地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坚持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因为并非所有尝试潜在积极上瘾活动(如冥想、跑步等)的人都会形成积极上瘾。换句话说,并不是你发现了什么事情有意义,然后才选择坚持,而是只有当你坚持做某事一段时间后,才可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进而找到人生的方向。(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