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走进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五龙村藤椒产业园,青翠的藤椒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麻香,工人们正忙着采收。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藤椒产业园内增添了一抹“科技亮色”——无人机运输成为新风景。
“五龙村位于山区,地形复杂,以往人工运输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无人机运输2分钟就可以往返一趟,不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让新鲜藤椒更快抵达加工点,品质更有保障。”五龙村种植户张平说,这种智能化运输方式,让五龙村的藤椒产业焕发出新生机。另一边,主播彭黎正在向全国网友推介:“我们的藤椒果皮油亮,麻味纯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通过直播带货,丹棱藤椒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今年五龙村藤椒种植面积已突破300亩,年产值约160万元。通过与洪雅县麻老五食品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小小藤椒已成为富民大产业。
在张场镇金峡村,另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稻田中徐徐展开。种植户方聪采用“稻鸭蛙鱼”立体种养模式,让稻田成为生态循环的“小世界”。
“6月底放鸭、放鱼、放蛙,水稻抽穗后,它们就成了‘农田管理员’。”方聪介绍,稻田为鱼、蛙、鸭提供栖息场所和天然饵料,而鱼、蛙、鸭的活动不仅能疏松土壤、减少病虫害,其排泄物更能化作有机肥料,形成“稻田护生物、生物肥稻田”的闭环系统,有效促进保粮稳产、助农增收。
生态种养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方聪解释道:“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20%的化肥使用和30%的农药用量,还让产出的大米每千克收购价比普通水稻高出3元,每亩可增收1500元以上。”
如今的丹棱,无人机运输等新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稻鸭蛙鱼”等生态模式则探索出绿色发展的新方向。丹棱县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生态”的乡村振兴路径,书写着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新篇章。(陈静 徐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