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0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内江市市中区白乌鱼产业全链升级

本报讯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将白乌鱼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全链布局模式,推动产业从零星家庭农场向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方向跨越式发展,形成全产业链条,带动农户增收成效显著,成为川渝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亮眼名片。

市中区白乌鱼养殖历史悠久,但过去长期受限于分散经营、技术滞后和附加值低等问题,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高。为破解发展瓶颈,当地政府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整合资源打造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已建成标准化精养池1250余亩,年产量突破575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20个村、500余户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

在精深加工领域,市中区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攻克白乌鱼去腥、保鲜等技术难题,开发出白乌鱼鱼肉小分子活性肽、白乌鱼胶原蛋白肽、白乌鱼面等6款高附加值产品。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多方通力合作的成果。近两年来,市中区先后召开产业发展推进会2次,设立专项扶持基金100万元,从土地流转、设施建设到品牌推广给予全周期支持。今年,该区成功引进龙头企业1家,签约项目总投资达5亿元,正在规划建设的白乌鱼全产业链发展项目占地300余亩,涵盖永安白乌鱼现代渔业产业园、水产精深加工基地、水产养殖管理设备生产基地等。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共享红利。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村民罗义武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合作社分红,一年能挣3万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目前,全区已培育养殖主体33家,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截至今年上半年,白乌鱼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700万元,成为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

站在新起点,市中区正以创建中国白乌鱼之乡为目标,加速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这条从鱼塘到餐桌、从产品到产业的白色经济链,正在沱江畔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彭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