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3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我国学者论文荣登国际顶级期刊


本报讯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国重实验室”)近日实现重大突破——最新成果《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效应:规律、机制与影响》在地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述性期刊《地球物理学评论》上发表。该刊物每年仅发表论文20篇左右,影响因子16.73,是目前地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这也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及第一单位身份在该刊物上发文。

该论文日前还被主编选为亮点论文,受到了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的关注,被作为重要研究进展报道;同时也受到了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会刊 EOS(地球与空间科学新闻)Editors Vox特别报道与推送。《Earths Future》主编,英国地质调查局Michael A. Ellis教授评价评价该文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殿堂’级别的论文”。

论文第一作者为范宣梅研究员,黄润秋教授、许强教授、裴向军教授为通讯作者和合作者,研究团队由来自德国、美国、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17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该研究是该研究团队自今年年初在国际顶级期刊《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影响因子10.95)发表论文之后,又一项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的第一单位研究成果。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地灾国重实验室黄润秋、许强、裴向军、范宣梅团队开展了大量同震和震后地质灾害链形成演化机制与模拟预测研究,不仅追踪了汶川震后10年地质灾害链的时空演化规律,而且对比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的十余次强震事件,包括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喀什米尔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和2016年新西兰地震等。基于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提出了强震地质灾害链效应的预测评价理论与方法。

范宣梅介绍,这篇论文可称为集10余年成果之大成,不但总结了强震地质灾害链最新的研究进展,而且通过对全球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分析,回答了强震后地质灾害恢复到震前水平的持续时间及强震对山区地貌演化的长期影响等世界前沿问题。她介绍,论文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多次地震震后滑坡演化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大部分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在10年以内恢复到震前水平,恢复时间长短主要受同震滑坡类型、粒径变化、降雨量、植被重新覆盖率等因素的控制。

譬如,通过对汶川地震十年的研究,发现汶川震后短期内滑坡活动性激增到震前的120倍,而且在震后3年内快速衰减,在震后10年内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此外,研究通过对包括汶川地震在内的全球范围为10次逆冲断层诱发的强震的物质平衡进行分析,发现构造抬升量都远大于滑坡方量,也支持传统观点“强震为造山运动”,驳斥了部分学者“汶川地震是剥蚀运动而非造山运动的观点”。

据悉,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曾灵)